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

禺毛茛多倍体复合体杂交带和网状进化研究

缩略词表第8-9页
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30页
    1.1 杂种物种形成和多倍体复合体第16-17页
    1.2 杂交带及其研究进展第17-18页
    1.3 禺毛茛多倍体复合体介绍第18-24页
        1.3.1 禺毛茛多倍体复合体各成员形态学特点第20-23页
        1.3.2 禺毛茛多倍体复合体各成员生态习性特点第23-24页
        1.3.3 禺毛茛多倍体复合体各成员地理分布特点第24页
    1.4 rDNA-FISH和GISH在多倍体复合体研究中的应用第24-25页
    1.5 ITS和叶绿体基因间隔区在杂种鉴别中的应用第25-26页
        1.5.1 ITS序列的特点第25-26页
        1.5.2 ITS和叶绿体基因用于杂种鉴别第26页
    1.6 微卫星标记在杂交带研究中的应用第26-27页
        1.6.1 微卫星标记的特点第26页
        1.6.2 微卫星标记用于杂种鉴别第26-27页
    1.7 转录组数据在系统发育中的应用第27-30页
        1.7.1 利用转录组数据开发单拷贝核基因标记第27页
        1.7.2 用于检测多倍体物种形成第27-28页
        1.7.3 用于性状进化研究第28页
        1.7.4 转录组数据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第28-30页
第二章 引言第30-32页
    2.1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第30-31页
    2.2 研究内容第31-32页
        2.2.1 多倍体复合体网状进化关系第31页
        2.2.2 杂交带的杂交模式第31页
        2.2.3 二倍体类群比较转录组学研究第31-32页
第三章 禺毛茛多倍体复合体网状进化研究第32-4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2-37页
        3.1.1 研究材料第32页
        3.1.2 研究方法第32-37页
    3.3 结果第37-40页
        3.3.1 系统发育网络第37-38页
        3.3.2 FISH结果第38-40页
    3.4 讨论第40-43页
        3.4.1 R. chinensis在该复合体中起到枢纽基因组的作用第40页
        3.4.2 多倍体复合体网状进化关系第40-43页
第四章 二倍体多物种杂交带的发现及杂交模式研究第43-57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4-47页
        4.1.1 研究的类群第44页
        4.1.2 采样策略第44-46页
        4.1.3 DNA提取,扩增和测序第46-47页
        4.1.4 系统学分析第47页
        4.1.5 系统发育网络分析第47页
        4.1.6 重组检测第47页
        4.1.7 花粉育性检测第47页
    4.2 结果第47-52页
        4.2.1 序列特点第47-48页
        4.2.2 基于直接测序ITS的系统学分析第48页
        4.2.3 系统发育网络分析第48-50页
        4.2.4 重组检测第50-51页
        4.2.5 花粉可育性第51-52页
    4.3 讨论第52-57页
        4.3.1 杂交的证据第52-53页
        4.3.2 ITS的重组第53-54页
        4.3.3 杂交模式第54-55页
        4.3.4 杂交的进化结果第55-57页
第五章 微卫星引物开发第57-70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7-64页
        5.1.1 样品采集第57页
        5.1.2 实验方法第57-64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64-70页
        5.2.1 微卫星序列富集第64页
        5.2.2 微卫星文库的评估第64-65页
        5.2.3 引物设计与筛选第65页
        5.2.4 荧光引物 PCR 检测结果第65页
        5.2.5 微卫星位点特征第65-70页
第六章 二倍体多物种杂交带遗传结构分析第70-79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70-71页
        6.1.1 样品采集第70页
        6.1.2 实验方法第70-71页
    6.2 结果第71-76页
        6.2.1 遗传多样性第71-72页
        6.2.2 聚类结果第72-73页
        6.2.3 遗传结构第73-76页
    6.3 讨论第76-79页
        6.3.1 杂交的普遍性第76页
        6.3.2 叶绿体捕获(Chloroplast capture)第76-77页
        6.3.3 低频杂交激发基因流通道第77页
        6.3.4 杂交个体的适应性第77-79页
第七章 杂交带比较转录组研究第79-102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79-84页
        7.1.1 样品采集第79页
        7.1.2 实验方法第79-84页
    7.2 结果第84-100页
        7.2.1 转录组测序结果第84页
        7.2.2 组装结果第84-85页
        7.2.3 转录组Unigene功能注释第85-87页
        7.2.4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系统发育分析第87-88页
        7.2.5 种间基因流检测结果第88-89页
        7.2.6 正向选择的基因第89-100页
    7.3 讨论第100-102页
        7.3.1 转录组数据用于系统发育分析第100页
        7.3.2 适应性进化基因及其功能第100-101页
        7.3.3 适应性基因渐渗第101-102页
第八章 结论第102-105页
    8.1 结论第102-103页
        8.1.1 禺毛茛多倍体网状进化关系第102页
        8.1.2 杂交带的杂交模式第102页
        8.1.3 微卫星引物开发第102-103页
        8.1.4 杂交带的遗传结构第103页
        8.1.5 适应性基因渐渗第103页
    8.2 创新点第103-104页
        8.2.1 解析禺毛茛多倍体复合体网状进化关系第103页
        8.2.2 多物种杂交带的发现第103页
        8.2.3 转录组数据用于杂交带分析第103-104页
    8.3 展望第104-105页
        8.3.1 利用GISH进一步证实枢纽基因组第104页
        8.3.2 利用适应性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分析适应进化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5页
附录第115-132页
    附表 1:第三章所用标本的采集地、标本号及序列Genbank号第115-123页
    附表 2:第四章所用的植物采集信息及Ganbank号第123-132页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花椒麻味物质对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苹果属观赏海棠类黄酮种类、代谢及生物活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