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太虚与居士合办的武昌佛学院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 论文选题的原因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 武昌佛学院的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2. 近代佛教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3. 居士专题研究的现状 | 第14-15页 |
(三) 论文的结构以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论文的结构 | 第15-16页 |
2、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 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6-17页 |
1、创新点 | 第16页 |
2、重点 | 第16-17页 |
3、难点与不足 | 第17页 |
(五) 相关界定 | 第17-18页 |
1、时间界定 | 第17页 |
2、空间界定 | 第17-18页 |
一、太虚与居士合办佛学院的社会背景 | 第18-23页 |
(一) 居士佛教的勃兴 | 第18-19页 |
(二) 庙产兴学的推动 | 第19-23页 |
二、武昌佛学院创办前的武汉佛教与太虚 | 第23-36页 |
(一) 太虚佛教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 第23-33页 |
1. 各宗平等的理论与实践 | 第23-28页 |
2. 人生佛教的理论与实践 | 第28-33页 |
(二) 武汉的居士佛教 | 第33-34页 |
(三) 武汉的僧侣佛教 | 第34-36页 |
三、武昌佛学院的创办、发展与衰落 | 第36-45页 |
(一) 武昌佛学院的创办与发展 | 第36-39页 |
(二) 太虚与居士合作的日益分裂 | 第39-42页 |
(三) 武昌佛学院的衰落 | 第42-45页 |
四、武昌佛学院的影响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