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汽车电液联合制动平顺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概述 | 第9-11页 |
1.1.1 再生制动的工作原理 | 第9-10页 |
1.1.2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系统的作用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液压制动系统概述 | 第11页 |
1.2.1 液压制动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11页 |
1.2.2 电动汽车液压制动系统的作用及意义 | 第11页 |
1.3 制动平顺性的评价及影响因素 | 第11-13页 |
1.3.1 制动平顺性的定义及评价方法 | 第11-12页 |
1.3.2 电动汽车制动平顺性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1.3.3 关键性问题 | 第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6-19页 |
1.5.1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5.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2 制动系统结构及制动力分配 | 第19-35页 |
2.1 电动汽车部分参数 | 第19-20页 |
2.2 制动系统的结构 | 第20-22页 |
2.2.1 制动系统结构分析 | 第20-21页 |
2.2.2 制动系统结构分类 | 第21-22页 |
2.3 典型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22-25页 |
2.3.1 并行再生制动系统控制策略 | 第22-23页 |
2.3.2 最佳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 | 第23-24页 |
2.3.3 理想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 | 第24-25页 |
2.4 纯电动汽车分配策略的确定 | 第25-33页 |
2.4.1 制动时车轮的动力学分析 | 第25-29页 |
2.4.2 纯电动汽车制动力分配方案 | 第29-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3 制动模式切换控制 | 第35-43页 |
3.1 协调控制策略的提出 | 第35页 |
3.2 控制系统方案 | 第35-37页 |
3.3 制动模式判断 | 第37-38页 |
3.4 制动模式切换控制 | 第38-39页 |
3.5 协调控制 | 第39-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液压制动系统及整车部件建模 | 第43-57页 |
4.1 传统液压制动系统 | 第43-45页 |
4.2 电动汽车液压制动系统 | 第45-49页 |
4.2.1 液压系统的性能需求 | 第45页 |
4.2.2 电动汽车液压制动系统的确定 | 第45-47页 |
4.2.3 行程模拟器AMEsim模型 | 第47-48页 |
4.2.4 ABS液压控制单元模型 | 第48-49页 |
4.3 纯电动汽车部件建模 | 第49-55页 |
4.3.1 驾驶员模型 | 第49-51页 |
4.3.2 电机模型 | 第51-53页 |
4.3.3 电池模型 | 第53-54页 |
4.3.4 制动力矩耦合模型 | 第54页 |
4.3.5 电动汽车纵向动力学模型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整车联合仿真模型及仿真结果分析 | 第57-71页 |
5.1 联合仿真介绍 | 第57-59页 |
5.1.1 联合仿真原理 | 第57-58页 |
5.1.2 联合仿真设置 | 第58-59页 |
5.2 整车联合仿真模型 | 第59-60页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0-70页 |
5.3.1 液压制动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 第60-62页 |
5.3.2 循环工况下的仿真 | 第62-66页 |
5.3.3 实车测试数据分析 | 第66-67页 |
5.3.4 优化前后仿真对比 | 第67-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 总结及展望 | 第71-73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 | 第79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