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8-13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 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8页 |
二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 全文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儒、法、道国家治理思想 | 第13-25页 |
第一节 儒家“王道”思想 | 第13-17页 |
一 基于“社会人”的人性学说 | 第13-14页 |
二 尊“礼”的治理观念 | 第14-15页 |
三 以仁、礼治国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法家“霸道”思想 | 第17-21页 |
一 基于“功利人”的人性学说 | 第17-18页 |
二 尊“势”的治理观念 | 第18-19页 |
三 以“法”、“术”治国 | 第19-21页 |
第三节 道家“天道”思想 | 第21-25页 |
一 基于“自然人”的人性学说 | 第21-22页 |
二 尊“道”的治理观念 | 第22-23页 |
三 以自然、无为治国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儒、法、道国家治理思想的比较分析 | 第25-33页 |
第一节 治理思想的差异 | 第25-28页 |
一 基于“民”、“君”、“人”的治理视角 | 第26-27页 |
二 “礼”、“势”、“道”功用发挥的条件与局限 | 第27页 |
三 诉之以秩序、富强和自然的治理目标 | 第27-28页 |
四 三家治理思想的结构互补性 | 第28页 |
第二节 治理思想的共通之处 | 第28-31页 |
一 治理思想的论证逻辑理路 | 第29页 |
二 回归一统的秩序 | 第29-30页 |
三 自上而下式的治理路径 | 第30页 |
四 依赖“人治”的趋向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治理思想的融合之势 | 第31-33页 |
一 治理思想由分立走向混一 | 第31页 |
二 治理实践使得治道合一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中、西国家治理思想差异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3-38页 |
第一节 中、西国家治理思想的差异 | 第33-36页 |
一 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 | 第33页 |
二 人治与法治 | 第33-34页 |
三 权力至上与权利至上 | 第34-35页 |
四 一统与分治 | 第35-36页 |
第二节 西方国家治理思想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 第36-38页 |
一 厘清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的边界 | 第36页 |
二 对法治的崇敬 | 第36-37页 |
三 对权力的制度化制约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传统国家治理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 第38-43页 |
第一节 传统国家治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38-40页 |
一 对法治及其法治精神的敬畏 | 第38-39页 |
二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无缝隙结合 | 第39-40页 |
三 对顶层设计的心理支持 | 第40页 |
第二节 传统国家治理思想的现代性转化 | 第40-43页 |
一 从政府主导管制到多元协同治理 | 第41页 |
二 去官本位和去权力人格化 | 第41-42页 |
三 公民文化建构和公民自由的实现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谢辞 | 第46-48页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课题参与情况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