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4-15页
        1.2.1 研究目标第14页
        1.2.2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15-17页
        1.3.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2 数据来源第16-17页
        1.3.3 技术路线图第17页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第17-19页
        1.4.1 研究的创新点第17-18页
        1.4.2 研究的不足第18-19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9-36页
    2.1 概念界定第19-22页
        2.1.1 区域第19页
        2.1.2 生态补偿第19-20页
        2.1.3 区域生态补偿第20-22页
    2.2 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第22-26页
        2.2.1 生态价值理论第22-23页
        2.2.2 区域分工理论第23-24页
        2.2.3 外部性理论第24-25页
        2.2.4 公共物品理论第25-26页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6-36页
        2.3.1 生态补偿国内研究进展第26-28页
        2.3.2 生态服务付费(PES)国际研究进展第28-32页
        2.3.3 区域生态补偿研究进展第32-35页
        2.3.4 研究进展评述第35-36页
第三章 区域生态补偿的实践进展第36-50页
    3.1 国内生态补偿实践进展第36-40页
        3.1.1 国内生态补偿政策法规进展第36-37页
        3.1.2 国内生态补偿案例实践进展第37-40页
    3.2 国外区域生态补偿实践进展第40-43页
        3.2.1 巴西的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第40页
        3.2.2 欧盟的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第40-41页
        3.2.3 美国的流域环境保护实践第41-42页
        3.2.4 拉美国家的区域环境保护实践第42-43页
    3.3 国内区域生态补偿实践进展第43-46页
        3.3.1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第43-45页
        3.3.2 流域生态补偿第45-46页
    3.4 贵州省区域生态补偿实践进展第46-49页
        3.4.1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第46-47页
        3.4.2 流域生态补偿第47-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区域生态补偿的空间选择第50-81页
    4.1 区域生态补偿空间选择的理论探讨第50-53页
        4.1.1 生态补偿的空间选择方法第50-51页
        4.1.2 贵州省区域生态补偿的空间选择思路第51-53页
    4.2 研究区域概况第53-56页
        4.2.1 贵州省生态状况第53页
        4.2.2 贵州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现状第53-56页
    4.3 GEP核算的理论框架第56-63页
        4.3.1 GEP的概念辨析第56-58页
        4.3.2 GEP的核算框架第58-60页
        4.3.3 GEP的核算方法第60-63页
    4.4 贵州省各区县GEP核算第63-74页
        4.4.1 供给服务价值核算第63-64页
        4.4.2 调节服务价值核算第64-66页
        4.4.3 文化服务价值核算第66-72页
        4.4.4 GEP核算结果第72-74页
    4.5 贵州省区域生态补偿的空间选择第74-80页
        4.5.1 生态敏感性评价第74-75页
        4.5.2 区域生态补偿的优先级分析第75-78页
        4.5.3 区域生态补偿格局的不对等关系第78-80页
    4.6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五章 区域生态补偿的绩效考核第81-96页
    5.1 生态补偿绩效考核的理论探讨第81-82页
        5.1.1 基于活动类型的生态补偿绩效考核第81-82页
        5.1.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产出的生态补偿绩效考核第82页
    5.2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绩效考核现状第82-86页
        5.2.1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绩效考核指标第82-83页
        5.2.2 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考核方式第83-85页
        5.2.3 对现有绩效考核方式的评价第85-86页
    5.3 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效应与影响因素第86-94页
        5.3.1 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第87页
        5.3.2 空间权重设定第87-88页
        5.3.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第88-90页
        5.3.4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第90页
        5.3.5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第90-91页
        5.3.6 估计结果第91-94页
    5.4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六章 区域生态补偿的激励机制第96-111页
    6.1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激励机制现状第96-99页
    6.2 "委托-代理"模型第99-100页
    6.3 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激励机制分析第100-104页
        6.3.1 "委托-代理"模型构建第100-101页
        6.3.2 "委托-代理"模型求解第101-103页
        6.3.3 代理成本分析第103-104页
    6.4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激励机制改进第104-109页
        6.4.1 引入相关可观测变量的考核体系改进第104-107页
        6.4.2 基于相对绩效的激励机制改进第107-109页
    6.5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七章 区域生态补偿的社会参与第111-124页
    7.1 社会资本参与区域生态补偿的必要性第111-112页
    7.2 研究区域概况第112-116页
        7.2.1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概况第112-114页
        7.2.2 区域水环境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分析第114-116页
    7.3 社会资本参与区域生态补偿的演化博弈分析第116-119页
    7.4 基于公私合作(PPP)的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第119-123页
        7.4.1 PPP模式应用于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理论探讨第119-121页
        7.4.2 基于PPP模式的区域生态补偿基金框架第121-123页
    7.5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讨论第124-130页
    8.1 研究结论第124-126页
    8.2 政策建议第126-129页
    8.3 未来研究展望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9页
附录第139-143页
    附录一 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技术评价指标第139-141页
    附录二 贵州省自然景观游憩价值调查问卷第141-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个人简历第144-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Netty框架实现呼叫中心实时统计系统
下一篇:基于Snort规则的双阶段数据包过滤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