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6-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3页 |
中文摘要 | 第13-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44页 |
1. 褐飞虱发生危害动态概述 | 第17-20页 |
2. 预测预报方法与农作物病虫害预警信息学的研究 | 第20-25页 |
2.1 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方法概述 | 第20-23页 |
2.1.1 传统的种群分析法 | 第20-21页 |
2.1.2 有效积温模型法 | 第21页 |
2.1.3 种群数量描述法 | 第21页 |
2.1.4 克立格空间插值法 | 第21-23页 |
2.2 农作物病虫害预警信息学研究 | 第23-25页 |
3.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发展及其在植物保护上的应用 | 第25-31页 |
3.1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概述 | 第25-26页 |
3.2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 第26页 |
3.3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 第26-27页 |
3.4 地理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27-28页 |
3.5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植物保护学科上的应用 | 第28-31页 |
4. 地统计学概述及其在昆虫种群空间动态上的应用 | 第31-33页 |
4.1 地统计学概述 | 第31-32页 |
4.2 地统计学在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及动态研究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4.2.1 定量区域化变量的空间相关性 | 第32页 |
4.2.2 对调查数据进行空间插值或估值 | 第32-33页 |
4.2.3 分析种群动态的时空规律性 | 第33页 |
5. 农业决策咨询信息网络化的分析研究 | 第33-40页 |
5.1 中国农业信息化网络技术体系的主要功能及建设目标 | 第33-34页 |
5.2 开展农业决策支持和技术咨询服务系统的必要性 | 第34-36页 |
5.2.1 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 | 第34页 |
5.2.2 我国农业生产现状的需求 | 第34-35页 |
5.2.3 我国农业管理和生产者的需求 | 第35-36页 |
5.3 国内外农业网络化发展现状 | 第36-38页 |
5.3.1 国外农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 | 第36-37页 |
5.3.2 国内农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 | 第37-38页 |
5.4 存在问题、发展方向和对策 | 第38-40页 |
5.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页 |
5.4.2 今后的发展方向 | 第38-39页 |
5.4.3 今后的发展对策 | 第39-40页 |
6.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第40-44页 |
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40-41页 |
6.2 研究内容 | 第41-43页 |
6.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3-44页 |
第二章 中国南方稻区褐飞虱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设计、组建及应用 | 第44-59页 |
1.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 第45-46页 |
1.1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概念 | 第45页 |
1.2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特点 | 第45-46页 |
2. 中国南方稻区褐飞虱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第46-51页 |
2.1 设计目标 | 第46页 |
2.2 数据收集 | 第46-47页 |
2.3 数据库设计 | 第47-51页 |
2.3.1 空间数据库 | 第47页 |
2.3.2 属性数据库 | 第47-49页 |
2.3.3 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联接 | 第49-50页 |
2.3.4 数字字典的设计与建立 | 第50-51页 |
3. 数据库的建立 | 第51-53页 |
3.1 数据整理与输入 | 第51页 |
3.2 图形编辑与图幅拼接 | 第51-53页 |
4. 数据库的应用 | 第53-58页 |
4.1 空间与属性信息的双向查询、显示 | 第53-54页 |
4.2 空间与属性信息的提取 | 第54-55页 |
4.3 专题地图的生成与动态分析 | 第55-56页 |
4.4 点数据的插值 | 第56页 |
4.5 昆虫适宜性生境的分析与评估 | 第56-57页 |
4.6 信息统计 | 第57-58页 |
5. 小结与讨论 | 第58-59页 |
第三章 中国数字地形模型的建立研究 | 第59-69页 |
1.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建立 | 第59-60页 |
2. 数字地形模型的建立 | 第60-65页 |
2.1 地形要素网格数据的生成 | 第60-62页 |
2.1.1 平均高程 | 第60页 |
2.1.2 相对高程 | 第60页 |
2.1.3 高程变异 | 第60页 |
2.1.4 高差 | 第60-61页 |
2.1.5 地面坡度 | 第61页 |
2.1.6 地面坡向 | 第61-62页 |
2.1.7 地面坡长 | 第62页 |
2.1.8 地面粗糙度 | 第62页 |
2.2 地形结构线与坡面形态网格数据的生成 | 第62-65页 |
2.2.1 谷脊线和流域范围 | 第62-63页 |
2.2.2 沟谷密度 | 第63页 |
2.2.3 沟谷深度 | 第63页 |
2.2.4 坡面形态 | 第63-64页 |
2.2.5 地面辐照度的计算与地形阴阳坡的划分 | 第64页 |
2.2.6 DTM的地形剖面 | 第64-65页 |
2.2.7 DEM的三维立体模型 | 第65页 |
3. 基于GIS的中国数字地形模型的建立研究 | 第65-66页 |
4. 小结 | 第66-69页 |
第四章 中国一月均温分布模拟与制图 | 第69-83页 |
1. 气温推算数学模型 | 第69-70页 |
2. 空间分析与表达 | 第70-71页 |
3. 应用研究 | 第71-72页 |
3.1 研制区概况和软硬件条件 | 第71页 |
3.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71页 |
3.3 T_g分布图的生成 | 第71页 |
3.4 四要素栅格数据的生成 | 第71-72页 |
3.5 气温分布图的生成 | 第72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72-83页 |
第五章 中国南方稻区褐飞虱越冬北界模拟与制图研究 | 第83-9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6页 |
1.1 材料 | 第84页 |
1.2 方法 | 第84-86页 |
1.2.1 Inverse Distance Weight(IDW)内插方法 | 第85页 |
1.2.2 Spline内插方法 | 第85页 |
1.2.3 Trend内插方法 | 第85-86页 |
1.2.4 Kriging内插方法 | 第86页 |
2. 研究结果 | 第86页 |
2.1 中国南方稻区褐飞虱越冬北界的模式图 | 第86页 |
2.2 2002年中国南方稻区褐飞虱越冬北界的分析、模拟和制图 | 第8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86-90页 |
第六章 中国南方稻区褐飞虱灾变发生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研究 | 第90-112页 |
1. 空间相关的概念 | 第90页 |
2. 空间相关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 第90-97页 |
2.1 空间数据的表示 | 第90-92页 |
2.2 空间相关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 第92-97页 |
2.2.1 同一空间分布格局内的相关分析 | 第92-96页 |
2.2.1.1 半方差函数 | 第92-94页 |
2.2.1.2 交叉变差函数 | 第94-95页 |
2.2.1.3 协方差函数 | 第95页 |
2.2.1.4 相关函数 | 第95-96页 |
2.2.2 分布格局间的相关 | 第96-97页 |
3.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第97-98页 |
3.1 数据来源 | 第97页 |
3.2 分析方法 | 第97-98页 |
4. 结果分析 | 第98-101页 |
4.1 褐飞虱发生程度的空间结构的经典统计学分析 | 第98-99页 |
4.2 应用半方差函数分析褐飞虱发生程度的空间结构 | 第99-100页 |
4.3 褐飞虱发生程度的空间插值与发生区域动态分析 | 第100-101页 |
5. 小结与讨论 | 第101-112页 |
第七章 基于模糊匹配的水稻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 | 第112-119页 |
1. 系统知识相似性的构建 | 第112-114页 |
1.1 诊断过程中相似性的构建 | 第113页 |
1.2 语义表述上相似性的构建 | 第113-114页 |
1.3 诊断规则上相似性的构建 | 第114页 |
2. 系统知识的联想获取方法 | 第114-117页 |
2.1 类比联想中的模糊匹配方法 | 第115-117页 |
2.2 类比联想推理的实现过程 | 第117页 |
3. 专家系统的运行结果 | 第117-119页 |
第八章 基于Internet中国南方稻区褐飞虱灾变预警系统的研究 | 第119-133页 |
1. 系统总体设计 | 第120-122页 |
1.1 系统目标 | 第120-121页 |
1.2 结构体系 | 第121-122页 |
2. 系统技术实现 | 第122-126页 |
2.1 Web-GIS技术 | 第122-123页 |
2.2 ASP服务器端脚本开发技术 | 第123-124页 |
2.3 网络数据库开发技术 | 第124-125页 |
2.4 病虫害在线诊断专家系统 | 第125页 |
2.5 多媒体远程教学开发技术 | 第125-126页 |
3. 系统运行环境 | 第126页 |
3.1 服务器系统运行软、硬件环境 | 第126页 |
3.2 客户端系统运行软、硬件环境 | 第126页 |
4. 结语 | 第126-133页 |
第九章 稻叶瘟对水稻光谱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133-1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4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34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1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4-137页 |
2.1 不同叶瘟等级的水稻可见光区光谱特性分析 | 第135-136页 |
2.2 不同叶瘟等级的水稻近红外光区光谱特性分析 | 第136页 |
2.3 光谱反射率曲线的微分分析 | 第136-13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37-139页 |
第十章 结论 | 第139-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0页 |
英文摘要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