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控制机件论文

先导式溢流阀启闭特性实验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4页
        1.1.1 溢流阀启闭特性的实验过程第11-12页
        1.1.2 溢流阀启闭特性的分析第12-14页
    1.2 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6-17页
第二章 先导式溢流阀的启闭特性方程的研究第17-36页
    2.1 先导式溢流阀启闭特性实验方法第17页
    2.2 先导式溢流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第17-20页
        2.2.1 溢流阀简介第17-18页
        2.2.2 先导式溢流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第18-20页
    2.3 先导式溢流阀启闭特性实验曲线第20-23页
    2.4 先导式溢流阀的启闭特性分析第23-28页
        2.4.1 开启过程第24-25页
        2.4.2 闭合过程第25-26页
        2.4.3 启闭特性方程组第26-28页
        2.4.4 先导式溢流阀启闭特性理论计算数学模型第28页
    2.5 现有先导式溢流阀启闭特性方程组的仿真结果第28-31页
        2.5.1 数学模型略去重力和摩擦力第29页
        2.5.2 数学模型考虑重力或摩擦力第29-30页
        2.5.3 方程组中重力、摩擦力参数对溢流阀启闭特性的影响第30-31页
    2.6 先导式溢流阀启闭特性试验过程分析第31-32页
    2.7 先导式溢流阀改进后的启闭特性方程第32-35页
        2.7.1 速度阻尼力第32-33页
        2.7.2 先导式溢流阀改进后的启闭特性方程第33-34页
        2.7.3 溢流阀启闭特性方程改进后的简单实例第34-35页
    2.8 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遗传算法求解先导式溢流阀启闭特性方程组第36-46页
    3.1 遗传算法概述以及算法组成第36-40页
        3.1.1 遗传算法的概述第36-37页
        3.1.2 遗传算法的基本术语第37-39页
        3.1.3 遗传算法的基本步骤第39-40页
    3.2 基于遗传算法求解先导式溢流阀的启闭特性方程组第40-45页
        3.2.1 遗传算法具体方案第40-45页
        3.2.2 遗传算法程序说明第45页
    3.3 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先导式溢流阀启闭特性MATLAB仿真第46-80页
    4.1 仿真程序设计第46-59页
        4.1.1 软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第46-47页
        4.1.2 软件的功能设计第47-48页
        4.1.3 Matlab及GUI设计工具介绍第48-50页
        4.1.4 软件的界面设计第50-54页
        4.1.5 软件的公共函数模块设计第54-59页
    4.2 导入参数数据第59-61页
        4.2.1 导入参数数据程序说明第59页
        4.2.2 导入参数数据使用说明第59-60页
        4.2.3 导入参数数据程序运行第60-61页
    4.3 先导式溢流阀启闭特性曲线的绘制第61-65页
        4.3.1 启闭特性曲线绘制速度模型第61-63页
        4.3.2 启闭特性曲线绘制程序说明第63-64页
        4.3.3 启闭特性曲线绘制使用说明第64-65页
        4.3.4 启闭特性曲线绘制子程序运行第65页
    4.4 先导式溢流阀几个重要参数的变化对开启压力的影响第65-69页
        4.4.1 分析参数影响程序说明第66-67页
        4.4.2 分析参数影响使用说明第67-68页
        4.4.3 分析参数影响子程序运行第68-69页
    4.5 寻找先导式溢流阀最优参数组合第69-78页
        4.5.1 正交试验设计简介第69-70页
        4.5.2 程序采用的正交试验说明第70-71页
        4.5.3 寻找先导式溢流阀最优参数组合程序说明第71-74页
        4.5.4 寻找先导式溢流阀最优参数组合使用说明第74-75页
        4.5.5 寻找先导式溢流阀最优参数组合子程序运行第75-78页
    4.6 生成独立可执行仿真程序(exe文件)第78-79页
    4.7 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5.1 结论第80页
    5.2 展望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致谢第85-86页
个人简历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气悬架动力学特性及其半主动控制策略研究
下一篇:薄壁内螺纹管换热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