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二、研究的特定对象 | 第12-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二) 实地调查法 | 第14-15页 |
(三) 个案研究法 | 第15页 |
四、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一、社会融入理论研究 | 第17-21页 |
(一) 定义 | 第17-18页 |
(二) 作用 | 第18页 |
(三) 问题 | 第18-19页 |
(四) 路径 | 第19-21页 |
二、包容性治理理论研究 | 第21-27页 |
(一) 概念 | 第21-22页 |
(二) 功能 | 第22页 |
(三) 载体 | 第22-24页 |
(四) 路径 | 第24页 |
(五) 制约因素 | 第24-25页 |
(六) 案例研究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上海外来务工青年的包容性治理现状分析 | 第27-41页 |
一、上海外来务工青年的现实需求 | 第27-30页 |
(一) 健康需求 | 第28页 |
(二) 再教育需求 | 第28页 |
(三) 就业需求 | 第28页 |
(四) 婚姻需求 | 第28-29页 |
(五) 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 第29页 |
(六) 社会参与需求 | 第29页 |
(七) 人际交往需求 | 第29-30页 |
二、上海外来务工青年包容性治理的基本概况 | 第30-41页 |
(一) 政府管理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方式 | 第31-32页 |
(二) 提供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服务政策 | 第32-36页 |
(三) 现实治理背景下的上海外来务工青年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 第36-41页 |
第四章 上海外来务工青年包容性治理缺位特征及制约因素分析 | 第41-46页 |
一、包容性治理缺位如何影响外来务工青年群体 | 第41-42页 |
(一) 社会地位低下 | 第41页 |
(二) 生活水平差 | 第41页 |
(三) 基本权益得不到保护 | 第41页 |
(四) 民主权利遥不可及 | 第41-42页 |
二、包容性治理缺位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 第42-46页 |
(一) 上海城市承载力的有限性 | 第42-43页 |
(二) 上海户籍制度的制约 | 第43-44页 |
(三) 不同地域间的社会保障制度影响 | 第44页 |
(四) 城市语言文化、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差异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包容性治理的必要性与理想目标 | 第46-57页 |
一、必要性:包容性治理缺失会引发多样的社会矛盾 | 第46-50页 |
(一) 扩大社会鸿沟的风险 | 第46-47页 |
(二) 失业率攀升 | 第47页 |
(三) 社会排斥现象严重 | 第47-48页 |
(四) 社会孤岛 | 第48-49页 |
(五) 反社会倾向 | 第49页 |
(六) 犯罪率上升 | 第49-50页 |
二、路径与方法: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 | 第50-53页 |
(一) 国外流动人口管理经验 | 第50-52页 |
(二) 国外包容性治理的实践 | 第52-53页 |
三、理想图景:基于理论与经验的分析 | 第53-57页 |
(一) 民主参与包容 | 第54页 |
(二) 经济利益包容 | 第54-55页 |
(三) 公共服务包容 | 第55-56页 |
(四) 从社会层面消除歧视和排斥 | 第56页 |
(五) 社会的集体关怀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推进上海外来务工青年包容性治理的现实对策建议 | 第57-65页 |
一、完善机制,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 第57-58页 |
(一) 完善来沪务工青年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结构 | 第57-58页 |
(二) 推动相关立法 | 第58页 |
(三) 创新管理机制,掌握外来务工青年群体的信息 | 第58页 |
二、完善外来务工青年公共服务体系 | 第58-61页 |
(一) 完善就业服务 | 第58-59页 |
(二) 加强教育培训 | 第59页 |
(三) 改善子女义务教育 | 第59页 |
(四) 优化公共卫生服务 | 第59-60页 |
(五) 逐步改善居住条件 | 第60-61页 |
三、保障外来务工青年合法权益 | 第61-62页 |
(一) 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 第61页 |
(二) 推进社会保险工作 | 第61页 |
(三) 保障劳动安全卫生权益 | 第61页 |
(四) 加大依法维权力度 | 第61-62页 |
四、构建外来务工人员激励机制 | 第62-63页 |
(一) 建立优秀外来务工青年落户制度 | 第62页 |
(二) 激发外来务工人员创新活力 | 第62页 |
(三) 引导企业建立多层次激励措施 | 第62-63页 |
五、优化外来务工青年社会环境 | 第63-64页 |
(一) 加强出租房屋管理 | 第63页 |
(二) 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对外来务工青年的包容性治理 | 第63页 |
(三) 丰富外来务工青年的文化生活 | 第63-64页 |
(四) 营造和谐舆论氛围 | 第64页 |
六、扩大外来务工青年的民主参与 | 第64-65页 |
(一) 鼓励外来务工青年参加党群组织 | 第64页 |
(二) 将外来务工青年纳入基层民主的主体范围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