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文献研究 | 第11-40页 |
1.1 研究资料 | 第11-12页 |
1.1.1 资料来源 | 第11页 |
1.1.2 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2.1 参照标准 | 第12页 |
1.2.2 筛选方剂、方药 | 第12-13页 |
1.2.3 建立数据库 | 第13页 |
1.2.4 统计分析 | 第13-14页 |
1.3 研究结果 | 第14-32页 |
1.3.1 《古今名医方论》药物频次统计 | 第14-15页 |
1.3.2 《古今名医方论》药物功效统计 | 第15-16页 |
1.3.3 《古今名医方论》药物四气、五味统计 | 第16-17页 |
1.3.4 《古今名医方论》药物归经统计 | 第17-18页 |
1.3.5 《古今名医方论》高频药物因子分析 | 第18-20页 |
1.3.6 《古今名医方论》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 第20-21页 |
1.3.7 《绛雪园古方选注》药物频次统计 | 第21-23页 |
1.3.8 《绛雪园古方选注》药物功效统计 | 第23-24页 |
1.3.9 《绛雪园古方选注》药物四气、五味统计 | 第24-25页 |
1.3.10 《绛雪园古方选注》药物归经统计 | 第25-26页 |
1.3.11 《绛雪园古方选注》高频药物因子分析 | 第26-28页 |
1.3.12 《绛雪园古方选注》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 第28-29页 |
1.3.13 近10年现代期刊文献胃脘痛方剂出现方次统计 | 第29-31页 |
1.3.14 古今医家治疗胃脘痛常用方剂对比 | 第31-32页 |
1.4 讨论 | 第32-39页 |
1.4.1 高频次药物分析 | 第32-33页 |
1.4.2 药性、药味、归经分析 | 第33-34页 |
1.4.3 药物功效分析 | 第34-36页 |
1.4.4 聚类方分析 | 第36-37页 |
1.4.5 古今用药对比 | 第37-38页 |
1.4.6 不足与展望 | 第38-39页 |
1.5 结论 | 第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第2章 综述 胃脘痛的研究进展 | 第40-56页 |
2.1 胃脘痛中医研究进展 | 第40-44页 |
2.1.1 胃脘痛病名源流考 | 第40-41页 |
2.1.2 胃脘痛常见病因病机 | 第41-43页 |
2.1.3 古代医家对胃脘痛治法的观点 | 第43-44页 |
2.2 胃脘痛中医治法研究进展 | 第44-48页 |
2.2.1 从中医方药入手对胃脘痛治疗的临床观察研究 | 第45-46页 |
2.2.2 从治法入手对胃脘痛治疗的临床观察研究 | 第46-48页 |
2.3 胃脘痛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48-51页 |
2.3.1 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 第48-49页 |
2.3.2 药物治疗 | 第49-51页 |
2.3.3 内镜下治疗 | 第51页 |
2.4 讨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附录A 《古今名医方论》胃脘痛相关方剂 | 第57-60页 |
附录B 《绛雪园古方选注》胃脘痛相关方剂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导师简介 | 第64-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6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