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2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2.1 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1.2.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3 本文的结构与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3.1 本文的结构 | 第19页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1页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20-21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1 区域金融增长理论 | 第21-23页 |
2.1.1 区域金融增长有助于区域内储蓄的累积 | 第21-22页 |
2.1.2 区域金融增长有助于区域内资本形成率的上升 | 第22-23页 |
2.2 金融中心理论 | 第23-26页 |
2.2.1 金融中心的概念 | 第23-24页 |
2.2.2 金融中心的功能 | 第24-26页 |
第3章: 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的近况 | 第26-32页 |
3.1 政府对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推动 | 第26-29页 |
3.1.1 北京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政策推动 | 第26-27页 |
3.1.2 天津对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政策推动 | 第27页 |
3.1.3 河北对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政策推动 | 第27-29页 |
3.2 金融机构对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推动 | 第29-32页 |
第4章 京津冀地区金融一体化的实证分析 | 第32-38页 |
4.1 测定区域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方法理论 | 第32-33页 |
4.1.1 测定区域金融一体化程度方法概述 | 第32页 |
4.1.2 储蓄-投资模型(F-H)原理 | 第32-33页 |
4.2 应用F-H模型实证分析 | 第33-38页 |
4.2.1 数据选择 | 第33页 |
4.2.2 数据处理与单位根检验 | 第33-34页 |
4.2.3 无条件的储蓄-投资相关性 | 第34-35页 |
4.2.4 有条件的储蓄-投资相关性 | 第35-37页 |
4.2.5 结论 | 第37-38页 |
第5章 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 第38-49页 |
5.1 京津冀各地区内金融发展水平差距过大 | 第38-43页 |
5.1.1 金融资源分布不平衡 | 第38-40页 |
5.1.2 衡量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 | 第40-43页 |
5.2 京津冀区域内缺少联动机制 | 第43-46页 |
5.2.1 京津冀三地间的行政区划壁垒 | 第43-44页 |
5.2.2 京津冀三地在区域金融中的功能定位模糊 | 第44-46页 |
5.2.3 跨区域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 | 第46页 |
5.3 京津冀区域内金融机构跨区域服务能力不足 | 第46-49页 |
5.3.1 跨区域结算渠道不畅 | 第46-47页 |
5.3.2 京津冀三地金融体制的局限性 | 第47-49页 |
第6章 实现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对策 | 第49-57页 |
6.1 增强京津冀区域内城市合作意识 | 第49-52页 |
6.1.1 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分工定位 | 第49-50页 |
6.1.2 建立京津冀区域内的利益均衡机制 | 第50-51页 |
6.1.3 完善区域合作与监管的政策法规 | 第51-52页 |
6.2 促进京津冀区域内金融机构与市场的跨地区合作 | 第52-54页 |
6.2.1 促进京津冀区域内金融机构的跨区域合作 | 第52-53页 |
6.2.2 促进京津冀区域内金融市场的跨区域合作 | 第53-54页 |
6.3 促进京津冀区域内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 | 第54-57页 |
6.3.1 促进京津冀区域内资金的跨区域流动 | 第54-55页 |
6.3.2 完善京津冀区域内的信息共享机制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