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理性认识 | 第9页 |
1.1.2 有利于了解和分析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状况 | 第9-10页 |
1.1.3 有利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操作建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第10页 |
1.2 关键词界定 | 第10-11页 |
1.2.1 有效教学和教学的有效性 | 第10-11页 |
1.2.2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 第11页 |
1.2.3 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1.4.3 个别访谈法 | 第12页 |
1.5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5.1 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 第12-18页 |
1.5.2 关于文言文有效教学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 第18-20页 |
1.5.3 关于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 第20-21页 |
1.5.4 小结 | 第21-22页 |
2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及表现 | 第22-32页 |
2.1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标准”的确立依据 | 第22-25页 |
2.1.1 依据“课标”和“考纲” | 第23-24页 |
2.1.2 依据“学生主体” | 第24-25页 |
2.1.3 依据“教师主导” | 第25页 |
2.2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及表现 | 第25-32页 |
2.2.1 高中文言文教学准备阶段的有效性标准及表现 | 第25-28页 |
2.2.2 高中文言文教学实施阶段的有效性标准及表现 | 第28-30页 |
2.2.3 高中文言文教学评价反馈阶段的有效性标准及表现 | 第30-32页 |
3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第32-50页 |
3.1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现状调查 | 第32-35页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2-35页 |
3.1.2 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35页 |
3.2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 第35-46页 |
3.2.1 问卷调查的信息统计 | 第35-39页 |
3.2.2 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39-46页 |
3.3 高中文言文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析 | 第46-50页 |
3.3.1 教师因素 | 第46-48页 |
3.3.1.1 误解课标和考纲。 | 第46页 |
3.3.1.2 思想与行动脱节 | 第46-47页 |
3.3.1.3 凭借经验判断学情 | 第47页 |
3.3.1.4 对文言文“无兴趣” | 第47页 |
3.3.1.5 对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缺乏研究 | 第47-48页 |
3.3.2 学生因素 | 第48-49页 |
3.3.3 文言文自身的因素 | 第49-50页 |
4 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 第50-64页 |
4.1 教学准备阶段 | 第50-57页 |
4.1.1 提高教学目标设定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 第50-53页 |
4.1.2 提高教学内容选择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 第53-57页 |
4.2 教学实施阶段 | 第57-62页 |
4.2.1 提高教学方法选择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 第57-61页 |
4.2.2 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管理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 第61-62页 |
4.3 教学评价反馈阶段 | 第62-64页 |
4.3.1 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 第62-63页 |
4.3.2 提高课堂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 第63-64页 |
5 小结与反思 | 第64-65页 |
5.1 研究的创新 | 第64页 |
5.2 研究的不足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