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6页 |
1.1 肿瘤靶向纳米递送系统的发展 | 第11-14页 |
1.1.1 被动靶向型NDS | 第11-12页 |
1.1.2 主动靶向型NDS | 第12-14页 |
1.2 肿瘤微环境与智能纳米递送系统的发展 | 第14-23页 |
1.2.1 肿瘤微环境特征 | 第14-15页 |
1.2.2 肿瘤微环境响应型纳米递送系统 | 第15-23页 |
1.3 基于基因与药物的联合治疗策略 | 第23-25页 |
1.4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cRGDyK介导pH敏感聚合物胶束递药系统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 第26-56页 |
2.1 引言 | 第26-28页 |
2.2 cRGDyK修饰的两亲性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8-32页 |
2.2.1 材料与仪器 | 第28-29页 |
2.2.2 cSPCS的合成路线与方法 | 第29-30页 |
2.2.3 中间产物的表征 | 第30-31页 |
2.2.4 聚合物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 第31-32页 |
2.2.5 讨论与小结 | 第32页 |
2.3 载药胶束的制备与表征 | 第32-38页 |
2.3.1 材料与仪器 | 第32页 |
2.3.2 紫杉醇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2-33页 |
2.3.3 胶束的质量评价 | 第33页 |
2.3.4 胶束的制备 | 第33-36页 |
2.3.5 胶束的表征 | 第36-37页 |
2.3.6 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 | 第37-38页 |
2.3.7 讨论与小结 | 第38页 |
2.4 胶束体外细胞摄取与细胞毒性 | 第38-45页 |
2.4.1 材料与仪器 | 第38-39页 |
2.4.2 Luc-A549对于胶束的摄取考察 | 第39页 |
2.4.3 胶束在肿瘤细胞中的定位 | 第39-41页 |
2.4.4 MTT试验 | 第41-42页 |
2.4.5 细胞凋亡试验 | 第42-44页 |
2.4.6 讨论与小结 | 第44-45页 |
2.5 载药胶束的体内靶向性与药效 | 第45-54页 |
2.5.1 材料与仪器 | 第45页 |
2.5.2 Luc-A549细胞生物发光性的体外和体内检测 | 第45-47页 |
2.5.3 原位非小细胞肺癌的接种 | 第47-48页 |
2.5.4 皮下肿瘤和原位肿瘤的靶向性考察 | 第48-50页 |
2.5.5 载药胶束抗肿瘤活性的考察 | 第50-53页 |
2.5.6 体内安全性的考察 | 第53页 |
2.5.7 讨论与小节 | 第53-54页 |
2.6 本章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共载siRNA和依托泊苷的环境敏感型递药系统协同治疗原位非小细胞肺癌的增殖与扩散 | 第56-91页 |
3.1 引言 | 第56-58页 |
3.2 两亲性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58-66页 |
3.2.1 材料与仪器 | 第58页 |
3.2.2 合成路线与方法 | 第58-60页 |
3.2.3 中间产物的核磁表征 | 第60-61页 |
3.2.4 聚合物的pH缓冲性 | 第61-62页 |
3.2.5 聚合物的细胞毒性 | 第62-64页 |
3.2.6 琼脂糖凝胶电泳试验 | 第64-65页 |
3.2.7 讨论与小结 | 第65-66页 |
3.3 共转运胶束的制备与表征 | 第66-72页 |
3.3.1 材料与仪器 | 第66-67页 |
3.3.2 ETP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7页 |
3.3.3 胶束的质量评价 | 第67页 |
3.3.4 胶束的制备 | 第67-70页 |
3.3.5 共转运胶束的表征 | 第70-71页 |
3.3.6 ETP的体外释放 | 第71页 |
3.3.7 讨论与小结 | 第71-72页 |
3.4 共转运胶束体外细胞摄取与定位 | 第72-76页 |
3.4.1 材料与仪器 | 第72页 |
3.4.2 流式细胞仪考察siRNA~(FAM)的摄取 | 第72-73页 |
3.4.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考察cPCPL/siRNA~(FAM)细胞内定位 | 第73-74页 |
3.4.4 双标记胶束cPCPL/siRNA~(FAM)/Nile Red细胞内定位 | 第74-75页 |
3.4.5 讨论与小结 | 第75-76页 |
3.5 共转运胶束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 第76-85页 |
3.5.1 材料与仪器 | 第76-77页 |
3.5.2 siRNA胶束下调肿瘤细胞中EZH2表达的研究 | 第77-79页 |
3.5.3 细胞运动性试验 | 第79-81页 |
3.5.4 细胞毒性试验 | 第81-84页 |
3.5.5 讨论与小节 | 第84-85页 |
3.6 共转运胶束的体内靶向性和药效学研究 | 第85-89页 |
3.6.1 材料与仪器 | 第85页 |
3.6.2 原位肿瘤的靶向性考察 | 第85-87页 |
3.6.3 药效考察 | 第87-89页 |
3.6.4 讨论与小结 | 第89页 |
3.7 本章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全文总结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 | 第103-105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