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2页 |
1.1.1 江苏省水利工程概况 | 第8-10页 |
1.1.2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建设项目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研究综述 | 第13页 |
1.2.3 建设项目风险元传递研究 | 第13-14页 |
1.2.4 多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 第14-15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15页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概述 | 第16-28页 |
2.1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概述 | 第16-17页 |
2.1.1 项目 | 第16页 |
2.1.2 项目管理 | 第16页 |
2.1.3 项目管理的基本特征 | 第16页 |
2.1.4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 第16-17页 |
2.1.5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发展的历史 | 第17页 |
2.2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概述 | 第17-21页 |
2.2.1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的特点 | 第17-20页 |
2.2.2 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2.3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 第21-24页 |
2.3.1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 第21页 |
2.3.2 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 第21-22页 |
2.3.3 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 | 第22-23页 |
2.3.4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特征分析 | 第23页 |
2.3.5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作用 | 第23-24页 |
2.4 层次分析法基础理论概述 | 第24-27页 |
2.4.1 层次分析法的定义 | 第24-25页 |
2.4.2 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25-26页 |
2.4.3 运用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安全风险分析 | 第28-36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风险特点 | 第28-29页 |
3.3 风险分类 | 第29-34页 |
3.3.1 生产、作业区 | 第29-31页 |
3.3.2 物质仓储区 | 第31页 |
3.3.3 生活、办公区 | 第31页 |
3.3.4 作业人员风险 | 第31-32页 |
3.3.5 机械设备风险 | 第32-33页 |
3.3.6 材料风险 | 第33页 |
3.3.7 环境风险 | 第33-34页 |
3.3.8 安全管理风险 | 第34页 |
3.4 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3.4.1 参建各方风险意识淡薄 | 第34页 |
3.4.2 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适用性不强 | 第34-35页 |
3.4.3 风险识别困难、风险评价误差大、风险处理手段落后 | 第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构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及案例研究 | 第36-52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构建安全风险指标体系 | 第36-38页 |
4.2.1 设计原则 | 第36-37页 |
4.2.2 构建指标体系 | 第37-38页 |
4.3 构建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 第38-43页 |
4.3.1 定级标准 | 第38-40页 |
4.3.2 指标权重测算模型 | 第40-41页 |
4.3.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1-43页 |
4.4 杨家沟闸站工程项目的案例研究 | 第43-51页 |
4.4.1 工程概况 | 第43-44页 |
4.4.2 风险评估测算过程 | 第44-47页 |
4.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7-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研究 | 第52-60页 |
5.1 信息系统概述 | 第52-53页 |
5.2 系统需求分析 | 第53页 |
5.3 系统设计 | 第53-59页 |
5.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第53-54页 |
5.3.2 技术框架设计 | 第54-56页 |
5.3.3 业务功能设计 | 第56-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结论 | 第60页 |
6.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