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火力发电、热力发电论文

电站GTCC变工况建模及其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主要符号表第10-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5页
        1.1.1 中国能源结构发展趋势第13-14页
        1.1.2 发电用联合循环的发展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15-17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基于解析法的GTCC系统建模及其应用第19-38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基于解析法的联合循环模型建立第19-25页
        2.2.1 燃气轮机部件特性模型第19-23页
        2.2.2 余热锅炉及汽轮机模型第23-24页
        2.2.3 敏感性分析第24-25页
    2.3 燃气轮机的部件劣化研究第25-37页
        2.3.1 联合循环的模型验证第25-28页
        2.3.2 联合循环的部件劣化敏感性分析第28-31页
        2.3.3 燃气轮机部件劣化敏感性验证第31-33页
        2.3.4 部件劣化的应对措施第33-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基于逐级叠加法的燃气轮机建模第38-48页
    3.1 引言第38页
    3.2 基于逐级叠加法的燃气轮机建模第38-43页
        3.2.1 压气机模型第38-40页
        3.2.2 燃烧室模型第40页
        3.2.3 透平模型第40-43页
        3.2.4 燃气轮轮机功率和效率第43页
        3.2.5 仿真的过程描述第43页
    3.3 模型验证第43-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联合循环热电联产变工况性能分析第48-58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结构第48-49页
    4.3 热电联产评价指标第49-50页
    4.4 结果分析第50-57页
        4.4.1 MPCP1-M701F3热电联产机组分析第50-51页
        4.4.2 联合循环热电联产功率特性第51-53页
        4.4.3 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抽汽特性第53-57页
    4.5 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基于换热微分方程的超临界余热锅炉建模第58-70页
    5.1 引言第58页
    5.2 余热锅炉结构第58-59页
    5.3 余热锅炉数学模型第59-64页
        5.3.1 满负荷模型第59-61页
        5.3.2 积分边界条件第61-63页
        5.3.3 锅炉的能量与?计算第63-64页
    5.4 结果验证与分析第64-65页
    5.5 压力优化第65-69页
    5.6 小结第69-70页
结论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6-78页
致谢第78-79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量锰对鸡睾丸NF-κB/iNOS-COX-2信号通路及HSPs的毒性影响
下一篇:语用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