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基坑的设计方法 | 第12-14页 |
1.3 基坑优化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研究思路及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排桩基坑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 | 第19-40页 |
2.1 土压力计算方法 | 第19-23页 |
2.1.1 静止土压力的计算方法 | 第20-21页 |
2.1.2 用朗肯土压力理论计算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 | 第21-22页 |
2.1.3 用库伦土压力理论计算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 | 第22-23页 |
2.2 排桩内力计算方法和强度设计 | 第23-31页 |
2.2.1 极限平衡法 | 第23-25页 |
2.2.2 弹性地基梁法 | 第25-30页 |
2.2.3 数值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2.3 基坑的稳定性计算 | 第31-38页 |
2.3.1 整体稳定性计算 | 第31-33页 |
2.3.2 嵌固稳定性计算 | 第33-34页 |
2.3.3 抗隆起稳定性计算 | 第34-35页 |
2.3.4 渗透稳定性计算 | 第35-38页 |
2.4 基坑变形计算 | 第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弹性支点法的程序化实现 | 第40-59页 |
3.1 梁结构的有限单元法 | 第40-44页 |
3.1.1 梁结构离散化、确定位移模式 | 第40页 |
3.1.2 单元刚度矩阵与荷载列阵 | 第40-43页 |
3.1.3 结构的组装和求解 | 第43-44页 |
3.1.4 挡土结构内力求法 | 第44页 |
3.2 总量法和增量法 | 第44-48页 |
3.2.1 总量法的实现过程 | 第45-46页 |
3.2.2 增量法的实现过程 | 第46-47页 |
3.2.3 总量法和增量法的优缺点分析和对比 | 第47-48页 |
3.3 排桩配筋的计算方法 | 第48-50页 |
3.4 弹性支点法的程序化实现与实例验证 | 第50-57页 |
3.4.1 弹性支点法的程序化实现 | 第50-52页 |
3.4.2 实例验证 | 第52-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排桩基坑设计方案优选 | 第59-69页 |
4.1 影响排桩造价的因素 | 第59-60页 |
4.1.1 桩径和混凝土标号的选择 | 第59页 |
4.1.2 桩距的选择 | 第59-60页 |
4.1.3 桩嵌固深度的选择 | 第60页 |
4.2 排桩支护基坑的方案优选过程 | 第60-61页 |
4.3 方案优选实例 | 第61-64页 |
4.3.1 工程概况 | 第61-62页 |
4.3.2 方案库的选择 | 第62-63页 |
4.3.3 优化程序的有效性、计算效率与优缺点分析 | 第63-64页 |
4.4 枚举法与地方经验或计算得到的规律相结合的方法 | 第64-68页 |
4.4.1 利用地方经验进行深基坑优化设计 | 第65页 |
4.4.2 试算总结规律,并用该规律进行优化设计 | 第65-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 | 第75-95页 |
附录一: 第三章中实例工况一计算程序 | 第75-80页 |
附录二: 第三章中实例工况二计算程序 | 第80-90页 |
附录三: 第四章优化计算程序 | 第90-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