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琴禅研究
|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导论 | 第6-11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6-8页 |
| 二、研究的目标和主要问题 | 第8-9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9页 |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琴学与禅宗源流概述 | 第11-28页 |
| 第一节 琴之精神的演变 | 第11-18页 |
| 一、声、音、乐 | 第11-13页 |
| 二、中国音乐的演变 | 第13-15页 |
| 三、文人之琴 | 第15-18页 |
| 第二节 僧与琴的融合 | 第18-22页 |
| 一、宋初的琴与僧 | 第19-20页 |
| 二、北宋琴僧系统 | 第20-22页 |
| 第三节 禅宗与古琴 | 第22-28页 |
| 一、中国禅学的发展 | 第23-24页 |
| 二、禅宗与参禅 | 第24-25页 |
| 三、禅僧与古琴 | 第25-28页 |
| 第二章 禅心与琴心 | 第28-36页 |
| 第一节 安心求禅心 | 第28-30页 |
| 一、什么是禅心 | 第28-29页 |
| 二、如是安心 | 第29-30页 |
| 第二节 琴之心性 | 第30-34页 |
| 一、琴的本质 | 第30-32页 |
| 二、琴心通琴德 | 第32-34页 |
| 第三节 琴心与禅心的异同的比较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操琴与参禅 | 第36-42页 |
| 第一节 参禅五事与习琴法式 | 第36-38页 |
| 一、参禅五事 | 第36-37页 |
| 二、习琴法式 | 第37-38页 |
| 第二节 参禅“三无” | 第38-40页 |
| 一、无念为宗 | 第38-39页 |
| 二、无相为体 | 第39页 |
| 三、无住为本 | 第39-40页 |
| 第三节“悟”与“心”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琴禅 | 第42-54页 |
| 第一节 “琴禅”与“禅琴” | 第42-43页 |
| 一、什么是“禅琴” | 第42-43页 |
| 二、“琴禅”与“琴般若” | 第43页 |
| 第二节 乐律与般若 | 第43-50页 |
| 一、文字的取舍 | 第44-48页 |
| 二、乐律以通心 | 第48-50页 |
| 第三节 琴禅与体悟 | 第50-54页 |
| 一、琴者,禁也 | 第50-51页 |
| 二、琴德“四行” | 第51-54页 |
| 结论 | 第54-57页 |
| 一、何为“琴禅” | 第54-55页 |
| 二、“琴禅”的特点 | 第55页 |
| 三、“琴禅”的体用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个人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