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9-26页 |
1 吲哚类植物生长素概述 | 第9页 |
2 分子印迹技术 | 第9-16页 |
2.1 分子印迹技术概述 | 第9-11页 |
2.2 分子印迹固相合成法 | 第11-16页 |
2.2.1 分子印迹固相合成法的原理及优势 | 第11-12页 |
2.2.2 固定模板制备方法 | 第12-13页 |
2.2.3 分子印迹固相合成法的发展进步 | 第13-16页 |
2.2.4 分子印迹纳米聚合物的固定 | 第16页 |
3 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 | 第16-24页 |
3.1 中空纤维概述 | 第16-17页 |
3.2 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的理论和原则 | 第17-18页 |
3.3 两相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 | 第18-20页 |
3.3.1 两相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的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3.3.2 两相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的装置 | 第19-20页 |
3.3.3 两相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的应用 | 第20页 |
3.4 三相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 | 第20-24页 |
3.4.1 三相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概述 | 第20-22页 |
3.4.2 三相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的基本原理 | 第22页 |
3.4.3 三相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的装置 | 第22-24页 |
3.4.4 三相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的应用 | 第24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第一章 吲哚类生长素的硅烷化模板分子及荧光单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26-39页 |
1 引言 | 第26-27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7-31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2.1.3 硅烷化试剂,催化剂,脱水剂的结构式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2.2.1 合成N-(三乙氧基硅丙基)-α/β/γ-(?'-苯并吡咯基)乙酰胺 | 第28-29页 |
2.2.2 合成N-(3-((3-(甲基二甲氧基硅丙基)氨基)丙基)-α/β/γ-(β'-苯并吡咯基)乙酰胺 | 第29-30页 |
2.2.3 荧光单体 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4(1-芘基)丁酸乙酯(MPB)的合成 | 第30页 |
2.2.4 荧光单体甲基丙烯酰胺荧光素(AAF)的合成 | 第30-31页 |
2.2.5 荧光单体 9-蒽甲基丙烯酸酯(AMMA)的合成 | 第31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31-38页 |
3.1 硅烷化模板分子的结构表征 | 第31-34页 |
3.1.1 IAA-APTES的结构表征 | 第31-32页 |
3.1.2 IPA-APTES的结构表征 | 第32页 |
3.1.3 IBA-APTES的结构表征 | 第32页 |
3.1.4 IAA-AEPES的结构表征 | 第32-33页 |
3.1.5 IPA-AEPES的结构表征 | 第33页 |
3.1.6 IBA-AEPES的结构表征 | 第33页 |
3.1.7 硅烷化模板分子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 | 第33-34页 |
3.2 荧光单体的结构表征 | 第34-38页 |
3.2.1 荧光单体MPB的结构表征 | 第34-35页 |
3.2.2 荧光单体AAF的结构表征 | 第35页 |
3.2.3 荧光单体AMMA的结构表征 | 第35页 |
3.2.4 荧光单体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 | 第35-38页 |
4 结论 | 第38-39页 |
第二章 吲哚3丁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固定 | 第39-55页 |
1 引言 | 第39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9-42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9-40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4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2.2.1 石英片表面的活化 | 第40页 |
2.2.2 固定模板(SiO_2@IBA-APTES)的制备 | 第40-41页 |
2.2.3 分子印迹纳米聚合物(MIN-IBA)的制备 | 第41页 |
2.2.4 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膜(SiO_2@MPS)的制备 | 第41-42页 |
2.2.5 分子印迹纳米聚合物(MIN-IBA)的固定 | 第42页 |
2.2.6 吸附实验 | 第4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3页 |
3.1 固相载体基质石英片的选择 | 第42-43页 |
3.2 接触角的测定 | 第43-44页 |
3.3 固定模板(SiO_2@IBA-APTES)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 | 第44-45页 |
3.4 固定模板(SiO_2@IBA-APTES)的XPS分析 | 第45-46页 |
3.5 固定模板(SiO_2@IBA-APTES)稳定性测定 | 第46页 |
3.6 固定模板(SiO_2@IBA-APTES) 的p H响应 | 第46-47页 |
3.7 荧光标记分子印迹纳米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47-50页 |
3.7.1 荧光标记分子印迹纳米聚合物荧光光谱图 | 第47-49页 |
3.7.2 固定模板的密度对纳米聚合物产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3.7.3 分子印迹聚合物粒径 | 第50页 |
3.8 纳米聚合物的固定 | 第50-53页 |
3.9 吸附实验 | 第53页 |
4 结论 | 第53-55页 |
第三章 中空纤维三相液相微萃取荧光光度法测定绿豆芽中的吲哚类植物生长素 | 第55-65页 |
1 引言 | 第55-5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2.2.1 绿豆芽的培育 | 第56-57页 |
2.2.2 绿豆芽中植物生长素的提取 | 第57页 |
2.2.3 中空纤维萃取绿豆芽中吲哚类植物生长素 | 第57-58页 |
2.2.4 正交实验 | 第58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58-64页 |
3.1 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58-59页 |
3.2 萃取条件的优化 | 第59-60页 |
3.3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第60-61页 |
3.4 富集倍数与精密度 | 第61页 |
3.5 加标回收率与相对标准偏差 | 第61-62页 |
3.6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62页 |
3.7 干扰实验 | 第62-63页 |
3.8 测定方法对比 | 第63-64页 |
4 结论 | 第64-65页 |
全文总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