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0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二氧化钛的性质 | 第10-13页 |
1.2.1 晶型结构 | 第10-11页 |
1.2.2 二氧化钛的光电性质 | 第11-13页 |
1.3 TiO_2的制备技术 | 第13-16页 |
1.3.1 固相法 | 第13页 |
1.3.2 气相法 | 第13页 |
1.3.3 液相法 | 第13-16页 |
1.4 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机理和应用 | 第16-21页 |
1.4.1 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机理 | 第16-17页 |
1.4.2 影响TiO_2光催化活性的因素 | 第17-20页 |
1.4.3 二氧化钛光电领域的常见应用 | 第20-21页 |
1.5 提高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的方法 | 第21-28页 |
1.5.1 金属离子掺杂 | 第21-22页 |
1.5.2 非金属离子掺杂 | 第22-23页 |
1.5.3 贵金属掺杂 | 第23-24页 |
1.5.4 半导体复合 | 第24-25页 |
1.5.5 光敏化 | 第25-26页 |
1.5.6 超强酸化 | 第26页 |
1.5.7 基于氧化石墨烯修饰的改性 | 第26-28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1.6.1 本论文研究目的 | 第28页 |
1.6.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6.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实验药品与装置 | 第30-32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30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2.3 光催化反应效率评价方法 | 第31-32页 |
第三章 Ti~(3+)/r-GO/TiO_2微球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32-48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Ti~(3+)/r-GO/TiO_2的制备方法 | 第33-36页 |
3.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33-34页 |
3.2.2 Ti~(3+)/r-GO/TiO_2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34-35页 |
3.2.3 光催化剂的表征 | 第35页 |
3.2.4 Ti~(3+)/r-GO/TiO_2微球可见光催化测试 | 第35-36页 |
3.3 表征结果和分析 | 第36-43页 |
3.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6-37页 |
3.3.2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37页 |
3.3.3 Raman光谱分析 | 第37-38页 |
3.3.4 XRD晶型分析 | 第38-40页 |
3.3.5 XPS元素分析 | 第40-42页 |
3.3.6 UV-vis光谱分析 | 第42-43页 |
3.4 可见光催化测试 | 第43-45页 |
3.5 Ti~(3+)/r-GO/TiO_2微球光催化机理探究 | 第45-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异质结构g-C_3N_4/r-GO/TiO_2微球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48-64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异质结构g-C_3N_4/r-GO/TiO_2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48-51页 |
4.2.1 g-C_3N_4的制备及质子化 | 第48-49页 |
4.2.2 水热法制备TiO_2微球 | 第49页 |
4.2.3 g-C_3N_4/r-GO/TiO_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49-50页 |
4.2.4 光催化剂的表征 | 第50页 |
4.2.5 g-C_3N_4/r-GO/TiO_2微球可见光催化测试 | 第50-51页 |
4.3 表征结果和分析 | 第51-58页 |
4.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51-52页 |
4.3.2 傅里叶红外分析 | 第52-53页 |
4.3.3 Raman光谱分析 | 第53-54页 |
4.3.4 XRD晶型分析 | 第54-55页 |
4.3.5 UV-vis光谱分析 | 第55-58页 |
4.4 可见光催化测试 | 第58-60页 |
4.5 可见光催化机理探究 | 第60-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