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黑根霉菌丝体多糖结构表征及其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摘要第16-19页
Abstract第19-23页
本文缩略词第24-26页
第一章 绪论第26-54页
    1. 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第27-34页
        1.1 多糖对免疫器官的作用第27-28页
        1.2 多糖对免疫细胞的作用第28-30页
            1.2.1 多糖对巨噬细胞的作用第28-29页
            1.2.2 多糖对淋巴细胞的作用第29页
            1.2.3 多糖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第29-30页
        1.3 多糖受体及其信号转导第30-34页
            1.3.1 Toll-like受体第31-32页
            1.3.2 补体受体3第32页
            1.3.3 Dectin-1受体第32-33页
            1.3.4 清道夫受体第33页
            1.3.5 甘露糖受体第33-34页
    2. 多糖的直接抗肿瘤作用第34-41页
        2.1 多糖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第34-38页
        2.2 多糖改变细胞膜的生化特性第38-39页
        2.3 多糖抑制肿瘤转移第39-41页
        2.4 多糖诱导肿瘤细胞周期阻滞第41页
    3. 多糖的构效关系第41-43页
    4. 多糖的研究方法第43-52页
        4.1 多糖提取第44-46页
            4.1.1 溶剂浸提法第44页
            4.1.2 酶法提取第44-45页
            4.1.3 微波和超声波辅助提取第45页
            4.1.4 超高压提取法第45页
            4.1.5 超临界萃取技术第45-46页
        4.2 多糖分离纯化第46-49页
            4.2.1 多糖的分离第46-47页
            4.2.2 多糖的纯化第47-49页
        4.3 多糖结构表征第49-52页
            4.3.1 多糖纯度测定第49页
            4.3.2 多糖分子量和分子尺寸第49-50页
            4.3.3 单糖组成测定第50页
            4.3.4 糖链结构的分析方法第50-52页
    5.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第52-54页
第二章 黑根霉菌丝体多糖的制备和结构表征第54-71页
    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4-56页
        1.1 菌株第54页
        1.2 实验试剂第54-55页
        1.3 实验仪器第55-56页
    2. 实验方法第56-60页
        2.1 黑根霉的培养第56页
        2.2 黑根霉菌丝体多糖的制备第56-57页
        2.3 理化性质分析第57-58页
            2.3.1 碘-碘化钾反应第57页
            2.3.2 总糖含量的测定第57页
            2.3.3 紫外检测第57-58页
        2.4 高效尺寸排阻色谱联合多角度激光光散射分析第58页
        2.5 单糖组成分析第58-59页
            2.5.1 多糖水解第58页
            2.5.2 柱前衍生条件第58-59页
            2.5.3 色谱条件第59页
            2.5.4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9页
        2.6 红外光谱分析第59页
        2.7 甲基化分析第59-60页
        2.8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第60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0-70页
        3.1 黑根霉菌丝体多糖的制备第60-62页
        3.2 黑根霉菌丝体多糖的理化性质分析第62页
        3.3 黑根霉菌丝体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第62-64页
        3.4 黑根霉菌丝体多糖的高效尺寸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散射分析第64-65页
        3.5 黑根霉菌丝体多糖的红外光谱测定结果第65-66页
        3.6 黑根霉菌丝体多糖的甲基化分析第66-69页
        3.7 黑根霉菌丝体多糖的核磁共振分析结果第69-70页
    4. 小结第70-71页
第三章 黑根霉菌丝体多糖RPS的抗肿瘤活性研究第71-88页
    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72-73页
        1.1 细胞株第72页
        1.2 实验试剂第72-73页
        1.3 实验仪器第73页
    2. 实验方法第73-79页
        2.1 细胞培养第73-74页
        2.2 细胞增殖活性检测第74页
        2.3 细胞周期检测第74页
        2.4 细胞形态学观察第74-75页
            2.4.1 AO/EB染色第74页
            2.4.2 Hoechst 33258染色第74-75页
        2.5 细胞凋亡检测第75页
        2.6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第75-76页
        2.7 活性氧检测第76页
        2.8 钙离子浓度检测第76页
        2.9 基因表达检测第76-79页
            2.9.1 总RNA的提取第76-77页
            2.9.2 cDNA的合成第77页
            2.9.3 引物的设计第77-78页
            2.9.4 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第78-79页
        2.10 统计学处理第79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9-87页
        3.1 RPS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第79-80页
        3.2 RPS诱导BGC-823细胞发生G2/M期周期阻滞第80-81页
        3.3 RPS诱导BGC-823细胞发生线粒体途径凋亡第81-85页
            3.3.1 RPS对BGC-823细胞凋亡的影响第81-83页
            3.3.2 RPS诱导BGC-823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第83-84页
            3.3.3 RPS提高BGC-823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和游离钙离子浓度第84页
            3.3.4 RPS激活BGC-823细胞内caspase-9和caspase-3第84-85页
            3.3.5 RPS对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第85页
        3.4 RPS诱导BGC-823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第85-87页
    4. 小结第87-88页
第四章 黑根霉菌丝体多糖RPS-1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第88-111页
    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88-91页
        1.1 细胞株第88-89页
        1.2 实验动物第89页
        1.3 实验试剂第89-90页
        1.4 实验仪器第90-91页
    2. 实验方法第91-97页
        2.1 细胞培养第91页
        2.2 细胞增殖活力检测第91页
        2.3 吞噬能力检测第91页
        2.4 一氧化氮测定第91页
        2.5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因子含量第91-92页
        2.6 蛋白提取第92-93页
            2.6.1 细胞总蛋白提取第92页
            2.6.2 细胞核蛋白和细胞浆蛋白提取第92-93页
        2.7 免疫印迹第93页
        2.8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第93-96页
            2.8.1 质粒转化和提取第93-95页
            2.8.2 基因转染第95页
            2.8.3 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第95-96页
        2.9 荷瘤小鼠模型构建第96页
        2.10 肿瘤抑制率、脾指数及胸腺指数的测定第96-97页
        2.11 CD8~+T淋巴细胞分析第97页
        2.12 统计学处理第97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97-110页
        3.1 RPS-1对RAW 264.7细胞增殖的影响第97页
        3.2 RPS-1提高RAW 264.7细胞的吞噬活性第97-98页
        3.3 RPS-1促进RAW 264.7细胞分泌一氧化氮和肿瘤坏死因子第98-101页
        3.4 RPS-1激活NF-κB、MAPK和PI3K/Akt通路第101-104页
        3.5 MAPK、PI3K/Akt和NF-κB通路在RPS-1激活巨噬细胞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第104-105页
        3.6 MAPK和PI3K/Akt通路的相互作用第105-106页
        3.7 RPS-1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免疫器官指数和体重的影响第106-109页
        3.8 RPS-1对荷瘤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第109页
        3.9 RPS-1对荷瘤小鼠脾脏中CD8~+T淋巴细胞比例的影响第109-110页
    4. 小结第110-111页
第五章 讨论第111-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2-133页
附件第133-150页
附表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r-GO修饰的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机理研究
下一篇:徐春甫养生思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