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科学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14-15页 |
1.5 特色和创新点 | 第15页 |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22页 |
2.1 秦岭造山带构造格局 | 第17-18页 |
2.2 北秦岭地质构造单元 | 第18-20页 |
2.2.1 宽坪岩群 | 第18页 |
2.2.2 二郎坪岩群 | 第18-19页 |
2.2.3 秦岭岩群 | 第19页 |
2.2.4 丹凤岩群 | 第19-20页 |
2.3 商丹构造带 | 第20-21页 |
2.4 岩浆活动 | 第21页 |
2.5 变质作用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古城沟辉长岩岩体的地质学和岩石学特征 | 第22-26页 |
3.1 商丹构造带辉长岩野外地质特征 | 第22-23页 |
3.2 古城沟辉长岩岩体的地质学特征 | 第23-24页 |
3.3 古城沟辉长岩岩石学特征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古城沟辉长岩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26-32页 |
4.1 测试方法 | 第26页 |
4.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26-29页 |
4.3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第29-32页 |
第五章 地质年代学 | 第32-40页 |
5.1 测试方法 | 第32页 |
5.2 测试结果 | 第32-40页 |
第六章 古城沟辉长岩岩体的成因机制 | 第40-51页 |
6.1 古城沟辉长岩岩体是蛇绿岩的单元吗? | 第40-41页 |
6.2 古城沟辉长岩岩体的成因机制 | 第41-43页 |
6.3 秦岭商丹构造带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形成构造背景 | 第43-48页 |
6.4 秦岭商丹构造带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大地构造意义 | 第48-5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1-5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1-52页 |
7.2 存在问题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