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4页 |
| ABSTRACT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30页 |
| ·外来工子女及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外来工子女的概念 | 第17页 |
| ·外来工子女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 ·心理弹性的界定 | 第18-19页 |
| ·心理弹性的内部机制模型 | 第19-21页 |
| ·人际情境影响模型 | 第19页 |
| ·系统模型 | 第19-20页 |
| ·社会建构模型 | 第20页 |
| ·过程模型 | 第20页 |
| ·动态模型 | 第20-21页 |
| ·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 | 第21-22页 |
| ·保护性因素 | 第21页 |
| ·危险性因素 | 第21页 |
| ·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关系 | 第21-22页 |
| ·青少年心理弹性测量工具 | 第22-23页 |
| ·社会支持与领悟社会支持 | 第23-25页 |
| ·社会支持的概念与内涵 | 第23页 |
| ·社会支持的作用 | 第23-24页 |
| ·社会支持的种类 | 第24页 |
| ·领悟社会支持的概念 | 第24-25页 |
| ·积极情绪的内涵及研究 | 第25-30页 |
| ·积极情绪的发展历史 | 第25-26页 |
| ·积极情绪(PA)含义 | 第26-27页 |
| ·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功能 | 第27页 |
| ·积极情绪的激活、动力功能 | 第27页 |
| ·积极情绪的启动效应 | 第27-28页 |
| ·积极情绪的 Stroop 效应变式 | 第28页 |
| ·积极情绪与心理弹性 | 第28-29页 |
| ·积极情绪的相关实验研究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研究思路 | 第30-33页 |
| ·问题提出 | 第30页 |
|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 ·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 ·理论意义 | 第30-31页 |
| ·现实意义 | 第31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31-32页 |
| ·对象上 | 第31页 |
| ·整体上 | 第31页 |
| ·方法上 | 第31-32页 |
| ·研究内容 | 第32页 |
| ·研究假设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的质化研究 | 第33-46页 |
|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 ·研究假设 | 第33页 |
|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 ·研究工具 | 第33页 |
| ·抽样方式-目的性随机抽样 | 第33-34页 |
| ·被试选取 | 第34-35页 |
| ·研究过程 | 第35页 |
| ·访谈提纲 | 第35页 |
| ·正式访谈 | 第35页 |
| ·资料整理与分析 | 第35页 |
| ·结果 | 第35-41页 |
| ·领悟社会支持能力 | 第35-38页 |
| ·自我认知 | 第38页 |
| ·应对方式 | 第38-39页 |
| ·目标定向 | 第39页 |
| ·个人兴趣 | 第39页 |
| ·教养方式与亲子沟通 | 第39-40页 |
| ·家庭环境 | 第40页 |
| ·对孩子的关爱 | 第40-41页 |
| ·对孩子的期望 | 第41页 |
| ·学校所提供的支持 | 第41页 |
| ·讨论 | 第41-45页 |
| ·个体内部因素 | 第41-43页 |
| ·周围外部因素 | 第43-45页 |
| ·教养方式与亲子沟通 | 第43-44页 |
| ·家庭环境 | 第44页 |
| ·对孩子的关爱与期望 | 第44-45页 |
| ·学校所提供的支持 | 第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心理弹性与积极情绪、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 第46-51页 |
|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46页 |
| ·研究工具 | 第46-47页 |
| ·外来工子女基本信息情况 | 第46页 |
|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 第46页 |
|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 第46-47页 |
| ·积极情绪消极量表(PANAS) | 第47页 |
| ·研究对象 | 第47页 |
| ·施测过程 | 第47-4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 ·不同心理弹性外来工子女领悟社会支持与情绪的差异性分析 | 第48页 |
| ·领悟社会支持、积极情绪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 第48-49页 |
| ·领悟社会支持、积极情绪与心理弹性的回归分析 | 第49页 |
| ·讨论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第六章 心理弹性与积极情绪、领悟社会支持的内隐实验 | 第51-57页 |
|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51页 |
| ·实验设计与材料选取 | 第51-52页 |
| ·实验设计与材料 | 第51页 |
| ·半结构式访谈调查 | 第51-52页 |
| ·三类词的词性评定 | 第52页 |
| ·研究工具 | 第52-53页 |
| ·cyberball 游戏程序 | 第52页 |
| ·EPRIME 2.0 | 第52-53页 |
| ·被试与实验程序 | 第5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4页 |
| ·反应时 | 第54页 |
| ·错误率 | 第54页 |
| ·讨论 | 第54-56页 |
| ·情绪stroop 范式 | 第54-55页 |
| ·积极情绪与心理弹性 | 第55页 |
| ·领悟社会支持、积极情绪与心理弹性 | 第55-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第七章 心理弹性与积极情绪的自主神经反应 | 第57-64页 |
|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57页 |
| ·研究方法 | 第57-59页 |
| ·样本 | 第57页 |
| ·实验工具及材料 | 第57-59页 |
| ·实验 | 第59页 |
| ·实验设计与被试 | 第59页 |
| ·实验步骤 | 第5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 ·不同情绪视频刺激材料的效果检验 | 第59-60页 |
| ·不同心理弹性被试在基线期的差异比较 | 第60页 |
| ·不同心理弹性被试在愉快刺激下的差异比较 | 第60-61页 |
| ·不同心理弹性被试在悲伤刺激下的差异比较 | 第61-62页 |
| ·讨论 | 第62-63页 |
| ·不同心理弹性外来工子女静息状态下自主神经反应的特征 | 第62页 |
| ·不同心理弹性外来工子女愉快情绪刺激下自主神经反应的特征 | 第62-63页 |
| ·不同心理弹性外来工子女悲伤情绪刺激下的自主神经反应特征 | 第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 第64-66页 |
| ·研究结论 | 第64页 |
| ·研究总结 | 第64-65页 |
| ·不足与反思 | 第65-66页 |
| ·被试选取上 | 第65页 |
| ·实验材料上 | 第65页 |
| ·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2-73页 |
| 附录 | 第73-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