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6-18页 |
1.1 本选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 第6-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3 现实主义理论综述 | 第10-16页 |
1.3.1 现实主义的缘起 | 第10-11页 |
1.3.2 现实主义的发展 | 第11-12页 |
1.3.3 现实主义的挑战与繁荣 | 第12-16页 |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现实主义基础上的东盟运行机制 | 第18-33页 |
2.1 东盟运行机制的组织机构及原则 | 第18-26页 |
2.1.1 东盟的组织机制 | 第18-24页 |
2.1.2 东盟的运行原则 | 第24-26页 |
2.2 东盟与欧盟组织机构及原则的比较 | 第26-33页 |
2.2.1 组织成立的背景、目的不同 | 第27-28页 |
2.2.2 组织中大国发挥的作用不同 | 第28-29页 |
2.2.3 组织机制不同 | 第29-31页 |
2.2.4 组织法制化不同 | 第31-33页 |
第3章 国家利益与地区利益博弈下的运行机制沿革 | 第33-50页 |
3.1 1967 年至1976年的沿革 | 第34-36页 |
3.2 1976 年至2003年的变迁 | 第36-44页 |
3.2.1 第一阶段:1976 年至1991年 | 第37-39页 |
3.2.2 第二阶段:1992 年至2003年 | 第39-44页 |
3.3 2003 年至今的新发展 | 第44-50页 |
3.3.1 2003 年后东盟一体化下的组织结构及原则 | 第44-45页 |
3.3.2 东盟秘书处的沿革 | 第45-50页 |
第4章 国际体系与国家单元牵制下的运行机制形成原因初探 | 第50-63页 |
4.1 国际形势威胁下的被动出击 | 第50-59页 |
4.1.1 摆脱殖民统治新独立国家的主权维护需求 | 第51-55页 |
4.1.2 “冷战”时美苏竞争下的东盟选择 | 第55-56页 |
4.1.3 1997 年金融危机下的东盟转型 | 第56-58页 |
4.1.4 东亚合作背景下的东盟发展 | 第58-59页 |
4.2 东盟各国国内发展压力的推动 | 第59-61页 |
4.2.1 国内以及成员国之间的政治斗争 | 第59-60页 |
4.2.2 落后经济的改善压力 | 第60-61页 |
4.3 领导人私人关系的影响 | 第61-63页 |
4.3.1 早期私交推动下的东盟形成 | 第62页 |
4.3.2 领导人意见相左下的发展迟滞 | 第62-63页 |
第5章 东盟运行机制的未来:“东盟一体化” | 第63-67页 |
5.1“东盟一体化”的背景和发展 | 第63-65页 |
5.2“东盟一体化”中的运行机制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图表目录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附件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