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蚕桑论文--蚕的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家蚕与白僵菌互作机制的研究

英文缩写说明第4-7页
摘要第7-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第一章 引言第30-44页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30-40页
        1.1.1 白僵菌和家蚕第30页
        1.1.2 白僵菌的侵染机制第30-32页
        1.1.3 真菌的致病机制第32-33页
        1.1.4 家蚕对病原的防御机制第33-34页
        1.1.5 免疫相关信号通路第34-40页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第40-44页
        1.2.1 胞外蛋白酶对毒力的影响第40页
        1.2.2 胞外几丁质酶对毒力的影响第40页
        1.2.3 白僵菌的致病机制第40-41页
        1.2.4 Toll信号通路在抗真菌侵染中的作用第41页
        1.2.5 IMD信号通路在抗真菌侵染中的作用第41页
        1.2.6 Jak/STAT信号通路在抗真菌侵染中的作用第41页
        1.2.7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和黑化作用在抗真菌侵染中的作用第41-42页
        1.2.8 家蚕抗菌肽在抗白僵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第42页
        1.2.9 GSTs和GSH-Px解毒和抗氧化体系在抗真菌感染中的作用第42页
        1.2.10 研究意义第42-44页
第二章 球孢白僵菌胞外蛋白酶对侵染毒力的影响第44-67页
    2.1 材料与试剂第44-47页
        2.1.1 材料第44页
        2.1.2 试验仪器第44-45页
        2.1.3 主要试剂第45-47页
    2.2 实验方法第47-54页
        2.2.1 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液的制备第47页
        2.2.2 球孢白僵菌半数发病时间(MMT)和半数死亡时间(LT_(50))的测定第47页
        2.2.3 胞外蛋白酶活的测定第47-48页
        2.2.4 胞外蛋白酶抑制剂对侵染毒力的影响第48页
        2.2.5 白僵菌Bbcdep 1 基因的表达量与毒力的关系第48页
        2.2.6 白僵菌Bbcdep 1 基因的诱导表达模式第48页
        2.2.7 白僵菌侵染家蚕之后Bbcdep 1 的表达模式第48-49页
        2.2.8 白僵菌总RNA的提取以及基因组DNA的去除第49页
        2.2.9 cDNA的合成和实时定量PCR第49-50页
        2.2.10 BbCDEP 1 的酵母表达和酶活的测定第50-54页
        2.2.11 蚕皮体外消化实验第54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54-65页
        2.3.1 11 株球孢白僵菌的MMT和L_(50)的测定第54-57页
        2.3.2 孢外蛋白酶活力与毒力的关系第57-59页
        2.3.3 蛋白酶抑制剂等对白僵菌侵染毒力的影响第59-60页
        2.3.4 Bbcdep 1 表达水平与侵染毒力的关系第60-63页
        2.3.5 Bbcdep 1 在白僵菌侵染家蚕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第63页
        2.3.6 Bbcdep 1 在酿酒酵母中的表达和鉴定第63-64页
        2.3.7 蚕皮消化实验第64-65页
    2.4 讨论第65-67页
第三章 球孢白僵菌胞外几丁质酶对白僵菌侵染毒力的影响第67-78页
    3.1 材料和试剂第67-68页
        3.1.1 材料第67页
        3.1.2 试验仪器第67页
        3.1.3 主要试剂第67-68页
    3.2 实验方法第68-70页
        3.2.1 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液的制备第68页
        3.2.2 球孢白僵菌半数发病时间(MMT)和半数死亡时间(LT50)的测定第68页
        3.2.3 胞外几丁质酶活力的测定第68-69页
        3.2.4 几丁质酶抑制剂对侵染毒力的影响第69页
        3.2.5 白僵菌Bmchit 1 和Bmchit 2 基因的表达量与毒力的关系第69页
        3.2.6 白僵菌Bmchit 1 和Bmchit 2 基因的诱导表达模式第69页
        3.2.7 白僵菌侵染家蚕之后Bmchit 1 和Bmchit 2 基因的表达模式第69页
        3.2.8 白僵菌总RNA的提取以及基因组DNA的去除第69页
        3.2.9 cDNA的合成和实时定量PCR第69-70页
        3.2.10 BbChit1 和Bb Chit 2 进化树分析和蛋白结构预测第70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70-76页
        3.3.1 胞外几丁质酶活力与侵染毒力的关系第70页
        3.3.2 几丁质酶抑制剂对侵染毒力的影响第70-72页
        3.3.3 不同菌株Bbchit 1 和Bbchit 2 的诱导表达水平第72-73页
        3.3.4 白僵菌侵染家蚕后Bbchit 1 和Bbchit 2 的表达模式第73-74页
        3.3.5 BbChit 1 和BbChit 2 的进化树分析以及蛋白结构预测第74-76页
    3.4 讨论第76-78页
第四章 白僵菌对家蚕致死机制的研究第78-90页
    4.1 材料和试剂第78-79页
        4.1.1 材料第78页
        4.1.2 试验仪器第78页
        4.1.3 主要试剂第78-79页
    4.2 试验方法第79-82页
        4.2.1 白僵菌毒素的提取第79页
        4.2.2 白僵菌毒素对存活率的影响第79页
        4.2.3 白僵菌毒素对家蚕BmN细胞的损伤第79页
        4.2.4 白僵菌侵染家蚕第79页
        4.2.5 家蚕总RNA的提取以及基因组DNA的去除第79-80页
        4.2.6 cDNA的合成和实时定量PCR第80页
        4.2.7 糖代谢水平的变化第80-81页
        4.2.8 抗氧化体系变化第81-8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82-87页
        4.3.1 毒素对存活率的影响第82页
        4.3.2 毒素对家蚕细胞的影响第82-83页
        4.3.3 白僵菌侵染家蚕后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第83-84页
        4.3.4 白僵菌对家蚕抗氧化水平的影响第84-87页
    4.4 讨论第87-90页
第五章 家蚕Toll信号通路在抗白僵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第90-102页
    5.1 材料和试剂第90页
        5.1.1 材料第90页
        5.1.2 试验仪器第90页
        5.1.3 主要试剂第90页
    5.2 试验方法第90-93页
        5.2.1 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液的制备第90页
        5.2.2 白僵菌侵染家蚕第90页
        5.2.3 家蚕总RNA的提取以及基因组DNA的去除第90-91页
        5.2.4 cDNA的合成和实时定量PCR第91页
        5.2.5 Toll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家蚕侵染白僵菌后的表达模式第91-92页
        5.2.6 BmβGRPs的RNAi实验第92页
        5.2.7 Toll信号通路抑制剂对白僵菌侵染家蚕过程的影响第92页
        5.2.8 血淋巴中抗真菌活性的检测第92-9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93-100页
        5.3.1 家蚕感染白僵菌后Toll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模式第93-97页
        5.3.2 Bmβgrps RNAi干扰后对TLRs和AMPs表达量的影响第97页
        5.3.3 Toll信号通路抑制剂对存活率的影响第97-98页
        5.3.4 家蚕血淋巴的抗真菌活性第98-100页
    5.4 讨论第100-102页
第六章 家蚕IMD信号通路在抗白僵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第102-108页
    6.1 材料和试剂第102页
        6.1.1 材料第102页
        6.1.2 试验仪器第102页
        6.1.3 主要试剂第102页
    6.2 试验方法第102-103页
        6.2.1 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液的制备第102页
        6.2.2 白僵菌侵染家蚕第102页
        6.2.3 家蚕总RNA的提取以及基因组DNA的去除第102页
        6.2.4 cDNA的合成和实时定量PCR第102-103页
        6.2.5 Imd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家蚕侵染白僵菌后的表达模式第103页
        6.2.6 Imd信号通路抑制剂对白僵菌侵染家蚕过程的影响第103页
        6.2.7 血淋巴中抗真菌活性的检测第103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03-107页
        6.3.1 家蚕感染白僵菌后Imd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模式第103-104页
        6.3.2 Imd信号通路抑制剂对存活率的影响第104-105页
        6.3.3 家蚕血淋巴的抗真菌活性第105-107页
    6.4 讨论第107-108页
第七章 家蚕Jak/STAT信号通路在抗白僵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第108-120页
    7.1 材料和试剂第108页
        7.1.1 材料第108页
        7.1.2 试验仪器第108页
        7.1.3 主要试剂第108页
    7.2 试验方法第108-110页
        7.2.1 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液的制备第108页
        7.2.2 白僵菌侵染家蚕第108-109页
        7.2.3 家蚕总RNA的提取以及基因组DNA的去除第109页
        7.2.4 cDNA的合成和实时定量PCR第109页
        7.2.5 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家蚕侵染白僵菌后的表达模式第109页
        7.2.6 BmCTL5的RNAi实验第109-110页
        7.2.7 Jak/STAT信号通路抑制剂对白僵菌侵染家蚕过程的影响第110页
        7.2.8 血淋巴中抗真菌活性的检测第110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110-118页
        7.3.1 家蚕感染白僵菌后Jak/STAT信号通路核心信号因子的表达模式第110-112页
        7.3.2 家蚕感染白僵菌后Jak/STAT信号通路调节因子的表达模式第112-113页
        7.3.3 Jak/STAT信号通路对不同病原的应答反应第113-115页
        7.3.4 Bmctl5沉默后对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第115页
        7.3.5 Jak/STAT信号通路抑制剂对存活率的影响第115-116页
        7.3.6 家蚕血淋巴的抗真菌活性第116-118页
    7.4 讨论第118-120页
第八章 家蚕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和黑化作用在抗白僵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第120-126页
    8.1 材料和试剂第120页
        8.1.1 材料第120页
        8.1.2 试验仪器第120页
        8.1.3 主要试剂第120页
    8.2 试验方法第120-122页
        8.2.1 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液的制备第120页
        8.2.2 白僵菌侵染家蚕第120页
        8.2.3 家蚕总RNA的提取以及基因组DNA的去除第120页
        8.2.4 cDNA的合成和实时定量PCR第120-121页
        8.2.5 家蚕感染白僵菌后serpins和黑化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第121-122页
    8.3 结果与分析第122-124页
        8.3.1 家蚕感染白僵菌后10个Bmserpin基因的表达模式第122页
        8.3.2 家蚕感染白僵菌后2个Bmserine protease和4个PO级联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第122-124页
    8.4 讨论第124-126页
第九章 家蚕抗菌肽在抗白僵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第126-140页
    9.1 材料与试剂第126-127页
        9.1.1 材料第126页
        9.1.2 试验仪器第126页
        9.1.3 主要试剂第126-127页
    9.2 实验方法第127-132页
        9.2.1 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液的制备第127页
        9.2.2 白僵菌侵染家蚕第127页
        9.2.3 家蚕总RNA的提取以及基因组DNA的去除第127页
        9.2.4 cDNA的合成和实时定量PCR第127页
        9.2.5 抗菌肽基因在家蚕侵染白僵菌后的表达模式第127-128页
        9.2.6 抗菌肽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128-130页
        9.2.7 重组质粒转化表达菌株和阳性转化子的筛选第130-131页
        9.2.8 转化子的小量诱导表达第131页
        9.2.9 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第131页
        9.2.10 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以及标签的去除第131-132页
        9.2.11 重组蛋白对白僵菌的抑菌效果第132页
    9.3 结果与分析第132-138页
        9.3.1 抗菌肽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第132-134页
        9.3.2 原核表达的抗菌肽的Western-blotting检测第134-137页
        9.3.3 原核表达的抗菌肽对白僵菌的抑菌效果第137-138页
    9.4 讨论第138-140页
第十章 GSTs和GSH-Px在家蚕抵御球胞白僵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第140-152页
    10.1 材料与方法第140页
        10.1.1 供试家蚕、菌株和主要试剂盒第140页
        10.1.2 实验仪器第140页
        10.1.3 实验试剂第140页
    10.2 实验方法第140-142页
        10.2.1 球孢白僵菌毒素的提取第140-141页
        10.2.2 球孢白僵菌感染家蚕幼虫第141页
        10.2.3 注射毒素和GSH第141页
        10.2.4 GSTs, GSH-Px, GR酶活力和GSH含量的测定第141页
        10.2.5 总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第141-142页
    10.3 结果与分析第142-149页
        10.3.1 家蚕幼虫感染球孢白僵菌后组织中GSTs酶活力、GSH-Px酶活力、GR酶活力和GSH含量的变化第142-144页
        10.3.2 家蚕幼虫感染球孢白僵菌后组织中Bmgstd1、Bmgsts1、Bmgsto1和Bmgsh-px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第144-146页
        10.3.3 球孢白僵菌毒素对家蚕幼虫组织中GSTs酶活力、GSH-Px酶活力、GR酶活力和GSH含量的影响第146-147页
        10.3.4 球孢白僵菌毒素对家蚕幼虫组织中Bmgstd1、Bmgsts1、Bmgsto1和Bmgsh-px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第147-148页
        10.3.5 注射GSH和球孢白僵菌毒素对家蚕幼虫存活率的影响第148-149页
    10.4 讨论第149-152页
第十一章 全文讨论和结论第152-15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6-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74页
致谢第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铜锌离子化学探针的设计与识别机制研究
下一篇:双水杨酸铬配合物的合成、性质及降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