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船舶工程论文--船舶电气设备、观通设备论文--船用强电设备论文

船舶电力系统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12-16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2 相关领域概述及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1 船舶电力系统发展现状第13页
        1.2.2 船舶电力系统建模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船舶电力系统控制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第15-16页
第2章 船舶电力系统及其稳定性概述第16-25页
    2.1 船舶电力系统概述第16-21页
        2.1.1 船舶电力系统结构第16-17页
        2.1.2 船舶电力系统分类第17-19页
        2.1.3 船舶电力系统运行特点第19-20页
        2.1.4 船舶电力系统基本参数第20-21页
    2.2 船舶电力系统稳定性简述第21-22页
        2.2.1 船舶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第21页
        2.2.2 船舶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第21-22页
    2.3 船舶电力系统原理及分析第22-23页
    2.4 本章小结第23-25页
第3章 船舶电力系统建模第25-49页
    3.1 原动机及其调速系统第25-30页
        3.1.1 调速器的选择第25-27页
        3.1.2 柴油机电子调速器数学模型第27-29页
        3.1.3 柴油机简化数学模型第29页
        3.1.4 原动机及其调速系统仿真模型第29-30页
    3.2 同步发电机及其励磁系统第30-36页
        3.2.1 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第30-31页
        3.2.2 励磁控制系统原理第31页
        3.2.3 相复励无刷交流励磁系统第31-33页
        3.2.4 励磁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第33-35页
        3.2.5 同步发电机及其励磁系统仿真模型第35-36页
    3.3 船舶电力系统单机仿真第36-40页
        3.3.1 单机仿真模型建立第36-38页
        3.3.2 同步发电机空载运行试验第38-39页
        3.3.3 同步发电机带载运行试验第39-40页
    3.4 船舶电力系统双机并联仿真第40-46页
        3.4.1 并联运行原理第41页
        3.4.2 双机并联仿真模型建立第41-42页
        3.4.3 双机并联系统运行试验第42-44页
        3.4.4 双机并联系统带载运行试验第44-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9页
第4章 模糊PID-Smith控制器设计第49-63页
    4.1 PID控制原理第49-50页
    4.2 模糊控制原理第50-52页
    4.3 Smith预估控制原理第52-54页
    4.4 模糊PID- Smith控制器设计第54-58页
        4.4.1 PID参数模糊自整定第54-55页
        4.4.2 隶属度函数及控制规则的选取第55-56页
        4.4.3 Smith预估控制第56-58页
    4.5 模糊PID控制器设置第58-60页
        4.5.1 模糊PID控制器模型第58-59页
        4.5.2 模糊控制器设置第59-60页
    4.6 加入控制器的船舶电力系统模型第60-62页
    4.7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5章 船舶电力系统稳定性控制算法实现第63-101页
    5.1 船舶电力系统单机仿真模型第63-64页
    5.2 单机突加突卸负载试验第64-73页
        5.2.1 突加突卸 50%负载第64-66页
        5.2.2 突加突卸 30%和 70%负载第66-68页
        5.2.3 突加突卸 100%负载第68-69页
        5.2.4 突加突卸大功率异步电动机负载试验第69-73页
    5.3 单机短路故障仿真试验第73-82页
        5.3.1 单相接地故障仿真试验第73-75页
        5.3.2 相间接地故障仿真试验第75-78页
        5.3.3 三相接地故障仿真试验第78-82页
    5.4 船舶电力系统双机并联仿真模型第82页
    5.5 双机突加突卸负载试验第82-92页
        5.5.1 突加突卸 50%负载第82-84页
        5.5.2 突加突卸 30%和 70%负载第84-86页
        5.5.3 突加突卸 100%负载第86-88页
        5.5.4 突加突卸大功率异步电动机负载试验第88-92页
    5.6 双机短路故障仿真试验第92-99页
        5.6.1 单相接地故障仿真试验第92-93页
        5.6.2 相间接地故障仿真试验第93-95页
        5.6.3 三相接地故障仿真试验第95-99页
    5.7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结论与展望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8-109页
致谢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分子动力学和梁模型的受限碳纳米管的屈曲行为分析
下一篇:基于经验和过程方法的松栎林枯损动态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