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词表 | 第9-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1页 |
1 帕金森疾病与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 | 第13-14页 |
2 Sirt3对线粒体氧化应激的影响 | 第14-18页 |
2.1 去乙酰化酶Sirt3 | 第14-15页 |
2.2 Sirt3促进线粒体内ROS的清除 | 第15-16页 |
2.3 Sirt3对线粒体能量代谢过程的影响 | 第16页 |
2.4 Sirt3对线粒体物质代谢及生物合成过程的影响 | 第16-18页 |
3 Sirt3在帕金森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4 Theacrine与神经疾病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5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Theacrine对 6-OHDA诱导的大鼠PD模型以及MPTP诱导的斑马鱼PD模型中多巴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 第21-4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1页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2-27页 |
2.1 6-OHDA诱导的大鼠帕金森模型 | 第22-24页 |
2.2 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 | 第24页 |
2.3 转棒式疲劳仪行为 | 第24页 |
2.4 Cat Walk步态行为 | 第24-25页 |
2.5 石蜡切片方法 | 第25页 |
2.6 免疫组化方法 | 第25-26页 |
2.7 电化学液相系统检测脑组织DA、DOPAC、HVA神经递质含量 | 第26页 |
2.8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蛋白表达 | 第26-27页 |
2.9 原位杂交技术 | 第27页 |
2.10 斑马鱼行为学 | 第27页 |
2.11 统计学处理 | 第2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7-40页 |
3.1 Theacrine对 6-OHDA诱导的PD模型大鼠旋转行为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 Theacrine对 6-OHDA诱导的PD模型大鼠转棒行为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 Theacrine对 6-OHDA诱导的PD模型大鼠落脚直观图的影响 | 第29-30页 |
3.4 Theacrine对 6-OHDA诱导的PD模型大鼠落脚模式的影响 | 第30-31页 |
3.5 Theacrine对 6-OHDA诱导的PD模型大鼠悬空速度、站立时间及行走循环的影响 | 第31-33页 |
3.6 Theacrine对 6-OHDA诱导的PD模型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 第33-35页 |
3.7 Theacrine对 6-OHDA诱导的PD模型大鼠多巴胺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35-36页 |
3.8 Theacrine对 6-OHDA大鼠PD模型中p-AKT及下游蛋白的影响 | 第36-37页 |
3.9 Theacrine对MPTP诱导的斑马鱼PD模型触尾实验的影响 | 第37-38页 |
3.10 原位杂交技术检测Theacrine对MPTP诱导的斑马鱼PD模型的保护作用 | 第38-39页 |
3.11 Theacrine对MPTP诱导的斑马鱼PD模型神经元表达的影响 | 第39-40页 |
4 本章小结及讨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Theacrine对MPP+诱导的SH-SY5Y细胞PD模型的保护作用 | 第42-5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2.1 细胞培养 | 第43页 |
2.2 CCK-8 试剂盒检测Theacrine对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 | 第43页 |
2.3 LDH试剂盒检测Theacrine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2.4 SOD试剂盒检测Theacrine对细胞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4页 |
2.5 Theacrine对线粒体ROS生成速率的影响 | 第44页 |
2.6 Theacrine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第44-45页 |
2.7 流式细胞仪检测Theacrine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45页 |
2.8 统计学处理 | 第4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5-54页 |
3.1 Theacrine对MPP+诱导的SH-SY5Y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 Theacrine对SH-SY5Y细胞酪氨酸羟化酶(TH)的影响 | 第47页 |
3.3 Theacrine对SH-SY5Y细胞LDH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 Theacrine对SH-SY5Y细胞T-SOD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3.5 Theacrine对SH-SY5Y细胞内ROS生成速率的影响 | 第49页 |
3.6 Theacrine对SH-SY5Y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第49-50页 |
3.7 Theacrine对SH-SY5Y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 | 第50-51页 |
3.8 Theacrine对MPP+细胞损伤模型中p-AKT及下游蛋白的影响 | 第51-54页 |
4 本章小结及讨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Sirt3介导的去乙酰化活性在Theacrine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中的作用 | 第56-7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6-60页 |
2.1 Theacrine对Sirt3体外去乙酰化活性的检测 | 第56-57页 |
2.2 线粒体分离 | 第57-58页 |
2.3 免疫沉淀法测定SOD2乙酰化水平 | 第58页 |
2.4 线粒体复合物II及复合酶V活性测定 | 第58-59页 |
2.5 RNAi干扰方法 | 第59-60页 |
2.6 Sirt3过表达方法 | 第60页 |
2.7 统计学处理 | 第6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0-68页 |
3.1 Theacrine对Sirt3体外去乙酰化活性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0-62页 |
3.2 Theacrine对 6-OHDA大鼠PD模型及MPP+细胞损伤模型中Sirt3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 Theacrine对线粒体SOD2去乙酰化水平的影响 | 第63-64页 |
3.4 Theacrine对线粒体复合酶II及复合酶V的影响 | 第64-65页 |
3.5 过表达Sirt3后探讨Theacrine对MPP+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65-67页 |
3.6 RNAi干扰Sirt3后探讨Theacrine对MPP+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67-68页 |
4 本章小结及讨论 | 第68-7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3页 |
1 实验结论 | 第70-71页 |
2 创新之处 | 第71页 |
3 课题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