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节理岩体细观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节理岩体宏观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节理岩体宏细观损伤耦合本构模型及其数值实现 | 第19-37页 |
2.1 自定义本构模型 | 第19-30页 |
2.1.1 基于Weibull分布的损伤本构模型 | 第19-20页 |
2.1.2 分布参数的确定 | 第20页 |
2.1.3 岩体的宏观损伤本构模型 | 第20-27页 |
2.1.3.1 非贯通节理岩体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2.1.3.2 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 第23-27页 |
2.1.4 综合考虑宏细观缺陷的非贯通节理岩体单轴压缩本构模型 18 | 第27-30页 |
2.1.4.1 岩体损伤本构方程 | 第30页 |
2.2 节理岩体损伤本构关系的FLAC3D格式及本构模型二次开发 | 第30-36页 |
2.2.1 节理岩体损伤本构关系的FLAC3D格式 | 第30-33页 |
2.2.2 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 | 第33-36页 |
2.2.2.1 自定义模型文件的编写 | 第33-35页 |
2.2.2.2 自定义模型的加载和运行 | 第35-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单组节理岩体数值模拟验证 | 第37-45页 |
3.1 单条节理数值模拟验证 | 第37-39页 |
3.2 单组节理数值模拟验证 | 第39-43页 |
3.2.1 不同节理倾角岩体分析 | 第40-41页 |
3.2.2 不同节理长度岩体分析 | 第41页 |
3.2.3 不同节理条数岩体分析 | 第41-42页 |
3.2.4 不同节理摩擦角岩体分析 | 第42-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隧道开挖过程中岩体损伤变形分析 | 第45-66页 |
4.1 工程背景 | 第45-50页 |
4.1.1 自然地理特征 | 第45页 |
4.1.2 地层岩性 | 第45-46页 |
4.1.3 地质构造及地震 | 第46-47页 |
4.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7-48页 |
4.1.5 隧道围岩分级 | 第48-49页 |
4.1.6 隧道放射性成果结论 | 第49-50页 |
4.2 隧道监控量测项目 | 第50-52页 |
4.2.1 监测依据及判断标准 | 第50页 |
4.2.2 监测断面间距 | 第50页 |
4.2.3 围岩稳定的判断标准 | 第50-52页 |
4.2.4 本次分析段监控量测 | 第52页 |
4.3 FLAC3D数值计算 | 第52-65页 |
4.3.1 隧道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4.3.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5-65页 |
4.3.2.1 左线开挖数值结果分析 | 第55-60页 |
4.3.2.2 左右线开挖结束数值结果分析 | 第60-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2 建议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