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药物作用网络特征 | 第13-14页 |
1.2 网络解析方法 | 第14-19页 |
1.2.1 基于节点排序的网络解析方法 | 第14-15页 |
1.2.2 基于模块分解的网络解析方法 | 第15-18页 |
1.2.3 网络解析插件 | 第18-19页 |
1.3 网络解析在中药中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1 网络解析在中药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2 网络解析在中药方剂配伍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4 药效物质靶点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4.1 基于配体结构特征的药物靶点预测方法 | 第21页 |
1.4.2 基于蛋白结构特征的药物靶点预测 | 第21-22页 |
1.4.3 基于数据挖掘的药物靶点预测方法 | 第22-23页 |
1.5 模型药物复方丹参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5.1 复方丹参的有效成分 | 第23页 |
1.5.2 复方丹参的药理作用 | 第23-24页 |
1.5.3 复方丹参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24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复方丹参治疗心血管疾病相关数据的收集及作用网络构筑 | 第25-36页 |
2.1 现有复方丹参化学成分、靶点、疾病相互作用数据的收集整理 | 第25-33页 |
2.1.1 数据资源 | 第25-26页 |
2.1.2 数据整理 | 第26-33页 |
2.2 复方丹参多层次相互作用网络的构筑 | 第33-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多层次相互作用网络的预测扩展 | 第36-47页 |
3.1 基于简单预测原则的数据扩展 | 第36-38页 |
3.2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预测模型 | 第38-46页 |
3.2.1 化学成分及蛋白分子描述符的计算和筛选 | 第40-42页 |
3.2.2 化学成分—蛋白(靶点)相互作用典型相关分析预测模型构建 | 第42-43页 |
3.2.3 化学成分—蛋白(靶点)相互作用典型相关分析预测模型验证 | 第43页 |
3.2.4 复方丹参化学成分—蛋白(靶点)相互作用预测 | 第43-45页 |
3.2.5 复方丹参多层次相互作用网络的扩展 | 第45-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扩展前后复方丹参多层次相互作用网络的解析对比 | 第47-59页 |
4.1 扩展前后的网络整体参数分析对比 | 第47-48页 |
4.2 从疾病出发解析扩展前后的复方丹参多层次相互作用网络 | 第48-55页 |
4.2.1 以I型糖尿病为种子节点挖掘路径长度为2的模块 | 第50-52页 |
4.2.2 以血压调节QTL为种子节点挖掘路径长度为2的模块 | 第52-54页 |
4.2.3 以长QT综合征3型为种子节点挖掘路径长度为2的模块 | 第54-55页 |
4.3 复方丹参扩展网络模块分析 | 第55-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