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2页 |
1.1 前言 | 第15页 |
1.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药物载体 | 第15-24页 |
1.2.1 无机纳米粒子纳米阀门 | 第16-17页 |
1.2.2 有机小分子纳米阀门 | 第17-18页 |
1.2.3 环状分子纳米阀门 | 第18-20页 |
1.2.4 树枝状分子纳米阀门 | 第20-21页 |
1.2.5 聚合物膜纳米阀门 | 第21-23页 |
1.2.6 脂质体纳米阀门 | 第23-24页 |
1.3 多功能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药物载体 | 第24-30页 |
1.3.1 刺激响应控制药物释放功能 | 第24-26页 |
1.3.2 靶向功能 | 第26-28页 |
1.3.3 成像功能 | 第28-29页 |
1.3.4 多种治疗手段结合功能 | 第29-30页 |
1.4 本学位论文选题指导思想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2页 |
第二章 具有pH响应性和自荧光的PAMAM树枝体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42-56页 |
2.1 前言 | 第42-4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3-44页 |
2.2.1 原料和仪器 | 第43页 |
2.2.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的制备 | 第43页 |
2.2.3 聚酰胺-胺树枝体(PAMAM)硅烷偶联剂的制备 | 第43-44页 |
2.2.4 Gn-PAMAM(n = 0、1、2、3)树枝体修饰的MSNs的制备 | 第44页 |
2.2.5 CUR的负载和释放 | 第44页 |
2.2.6 体外细胞实验 | 第4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2页 |
2.3.1 PAMAM修饰的MSNs的制备 | 第44-45页 |
2.3.2 TEM观察 | 第45-46页 |
2.3.3 傅立叶变换红外谱图(FTIR)分析 | 第46-47页 |
2.3.4 热重分析(TGA) | 第47-48页 |
2.3.5 氮气吸附-解吸附分析 | 第48页 |
2.3.6 pH响应性药物释放行为 | 第48-49页 |
2.3.7 荧光性质分析 | 第49-51页 |
2.3.8 细胞相容性 | 第51-5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第三章 基于聚酰胺-胺树枝体/硫酸软骨素层层自组装膜的多功能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56-75页 |
3.1 前言 | 第56-5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8-60页 |
3.2.1 原料和仪器 | 第58页 |
3.2.2 一代和三代聚酰胺 - 胺树枝体 ( PAMAM )( G1-PAMAM和G3-PAMAM)的制备 | 第58-59页 |
3.2.3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MSN )的制备及其表面羧基化改性(C-MSN) | 第59页 |
3.2.4 聚电解质多层膜封堵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MSN-PCM) | 第59页 |
3.2.5 溶血实验 | 第59-60页 |
3.2.6 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 第60页 |
3.2.7 体外细胞实验 | 第6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0-70页 |
3.3.1 层层自组膜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PCM)的制备和表征 | 第60-65页 |
3.3.2 分散性研究 | 第65-66页 |
3.3.3 血液相容性考察 | 第66页 |
3.3.4 体外药物释放行为研究 | 第66-69页 |
3.3.5 体外细胞生物相容性 | 第69-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第四章 聚合物胶束修饰的具有自荧光和p H刺激响应性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药物载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75-96页 |
4.1 前言 | 第75-7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6-79页 |
4.2.1 原料和仪器 | 第76-77页 |
4.2.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的制备 | 第77页 |
4.2.3 F127-CHO的制备 | 第77页 |
4.2.4 负载姜黄素的F127胶束(CF127)的制备 | 第77页 |
4.2.5 胶束封堵的MSN(MMSN)的制备 | 第77页 |
4.2.6 细胞外抗光漂白性能测定 | 第77-78页 |
4.2.7 荧光增强性质测定 | 第78页 |
4.2.8 体内荧光成像 | 第78页 |
4.2.9 DOX的负载和释放 | 第78页 |
4.2.10 姜黄素和DOX的抗癌效果 | 第78-79页 |
4.2.11 进一步修饰能力的考察 | 第7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9-90页 |
4.3.1 F127-CHO的制备 | 第79-80页 |
4.3.2 CF127胶束的制备 | 第80页 |
4.3.3 MMSN的制备及表征 | 第80-84页 |
4.3.4 细胞外抗光漂白性 | 第84-85页 |
4.3.5 荧光增强能力 | 第85-86页 |
4.3.6 体内荧光成像 | 第86-87页 |
4.3.7 DOX和姜黄素的释放行为及其抗癌效果 | 第87-89页 |
4.3.8 进一步修饰的能力 | 第89-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第五章 具有双重功能的姜黄素封堵剂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药物载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96-116页 |
5.1 前言 | 第96-9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8-100页 |
5.2.1 原料和仪器 | 第98页 |
5.2.2 大孔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LP)的制备 | 第98页 |
5.2.3 双丙烯酰化姜黄素的制备 | 第98页 |
5.2.4 姜黄素修饰的MSN的制备(LPC) | 第98-99页 |
5.2.5 姜黄素进一步修饰LPC(LPCC-C) | 第99页 |
5.2.6 F127包裹的LPCC-C(LPCC-C-F127)的制备 | 第99页 |
5.2.7 姜黄素封堵剂对药物负载和释放行为的影响 | 第99页 |
5.2.8 体外药物释放 | 第99页 |
5.2.9 荧光性质测试 | 第99页 |
5.2.10 体外细胞实验 | 第99-10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11页 |
5.3.1 基于姜黄素封堵剂的MSN ( LPCC ) 和F127包 裹的LPCC(LPCC-F127)的制备 | 第100-103页 |
5.3.2 姜黄素封堵剂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5.3.3 药物释放的刺激响应性行为 | 第104-106页 |
5.3.4 荧光性质研究 | 第106-109页 |
5.3.5 MTT实验 | 第109-110页 |
5.3.6 分散稳定性 | 第110-11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第六章 基于姜黄素聚合物壳的多功能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116-134页 |
6.1 前言 | 第116-118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18-120页 |
6.2.1 原料和仪器 | 第118页 |
6.2.2 大孔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的制备 | 第118页 |
6.2.3 双丙烯化姜黄素(BCUR)的制备 | 第118页 |
6.2.4 姜黄素聚合物封堵的MSN(PMSN/PMSN2)的制备 | 第118-119页 |
6.2.5 硫酸软骨素的进一步修饰(ChS-PMSN) | 第119页 |
6.2.6 荧光性质测定 | 第119页 |
6.2.7 姜黄素聚合物的降解性研究 | 第119页 |
6.2.8 体外细胞实验 | 第119页 |
6.2.9 DOX的负载实验 | 第119页 |
6.2.10 体外药物释放 | 第119-120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29页 |
6.3.1 姜黄素聚合物封堵的MSN(PMSN) | 第120页 |
6.3.2 PMSN的表征 | 第120-124页 |
6.3.3 荧光性质研究 | 第124-125页 |
6.3.4 刺激响应性药物释放研究 | 第125-127页 |
6.3.5 分散性质 | 第127-128页 |
6.3.6 体外细胞相容性 | 第128-12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4页 |
全文总结 | 第134-13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