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书法形态初探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3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12-13页 |
| 1.4 核心概念 | 第13-15页 |
| 第2章 现代书法形成原因 | 第15-20页 |
| 2.1 社会转型 | 第15页 |
| 2.2 日本现代书法的影响 | 第15-16页 |
| 2.3 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与书法的“现代转型” | 第16-18页 |
| 2.3.1 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推动 | 第16-17页 |
| 2.3.2 抽象表现主义中的书写性表现 | 第17-18页 |
| 2.4 传统书法变革的必然性 | 第18-20页 |
| 第3章 中国现代书法的形态发展历程 | 第20-25页 |
| 3.1 对传统的反叛 | 第20-21页 |
| 3.2 从对八五书法的否决到理论建设 | 第21-25页 |
| 第4章 现代书法发展与基本形态 | 第25-44页 |
| 4.1 象形形态 | 第25-28页 |
| 4.1.1 墨象派 | 第25-27页 |
| 4.1.2 现代派 | 第27-28页 |
| 4.2 表现形态 | 第28-33页 |
| 4.2.1 少字数 | 第28-31页 |
| 4.2.2 多字数 | 第31-33页 |
| 4.3 抽象形态 | 第33-36页 |
| 4.4 观念形态 | 第36-44页 |
| 4.4.1 书法与装置艺术 | 第37-39页 |
| 4.4.2 书法与行为艺术 | 第39-42页 |
| 4.4.3 书法与新媒体 | 第42-44页 |
| 第5章 现代书法形态的发展逻辑 | 第44-50页 |
| 5.1 汉字的解构 | 第44-46页 |
| 5.2 书写性的强化 | 第46-48页 |
| 5.3 独立的观念与展开 | 第48-50页 |
| 第6章 展望与总结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注释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 附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