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3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ECB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31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15-16页 |
1.2.2 电励磁ECB | 第16-20页 |
1.2.3 永磁式ECB | 第20-28页 |
1.2.4 混合励磁ECB | 第28-31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2章 串联磁路混合励磁直线ECB的解析模型建立 | 第33-51页 |
2.1 引言 | 第33页 |
2.2 串联磁路混合励磁直线ECB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33-34页 |
2.3 串联磁路混合励磁直线ECB的静态磁场分析 | 第34-39页 |
2.4 串联磁路混合励磁直线ECB的电磁力计算 | 第39-43页 |
2.5 铁心饱和对ECB制动特性的影响计算 | 第43-44页 |
2.6 串联磁路混合励磁直线ECB解析模型的验证 | 第44-4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3章 串联磁路混合励磁直线ECB的解析模型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77页 |
3.1 引言 | 第51页 |
3.2 串联磁路混合励磁直线ECB的端部效应研究 | 第51-64页 |
3.2.1 纵向端部效应的分析 | 第51-54页 |
3.2.2 横向端部效应的分析 | 第54-60页 |
3.2.3 串联磁路混合励磁直线ECB的修正解析模型验证 | 第60-64页 |
3.3 串联磁路混合励磁直线ECB的动态响应研究 | 第64-71页 |
3.3.1 励磁电流的动态响应分析 | 第65-69页 |
3.3.2 气隙磁场与制动力的动态响应分析 | 第69-71页 |
3.4 电励磁、并联磁路和串联磁路混合励磁ECB的特性对比 | 第71-7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4章 串联磁路混合励磁直线ECB的设计方法研究 | 第77-94页 |
4.1 引言 | 第77页 |
4.2 设计指标、设计原则和设计流程 | 第77-80页 |
4.2.1 串联磁路混合励磁直线ECB的主要设计指标 | 第77-78页 |
4.2.2 设计原则和设计流程 | 第78-80页 |
4.3 ECB基本尺寸的确定 | 第80-90页 |
4.3.1 主要尺寸方程的推导 | 第80-82页 |
4.3.2 极距的确定 | 第82-83页 |
4.3.3 气隙长度的确定 | 第83-84页 |
4.3.4 导体板材料及尺寸的确定 | 第84-85页 |
4.3.5 磁负荷的选取 | 第85-86页 |
4.3.6 齿槽尺寸的确定 | 第86-87页 |
4.3.7 初级铁心轭高和背铁厚度的确定 | 第87页 |
4.3.8 电流密度的选取 | 第87-88页 |
4.3.9 励磁绕组参数确定 | 第88-89页 |
4.3.10 永磁体磁化方向长度的确定 | 第89-90页 |
4.4 样机制造与实验测试 | 第90-9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5章 串联磁路混合励磁直线ECB温度场特性分析 | 第94-116页 |
5.1 引言 | 第94页 |
5.2 串联磁路混合励磁直线ECB的热网络模型的建立 | 第94-107页 |
5.2.1 传导热阻的计算 | 第94-95页 |
5.2.2 对流热阻的计算 | 第95-102页 |
5.2.3 辐射热阻的计算 | 第102-103页 |
5.2.4 热源的计算 | 第103-104页 |
5.2.5 热容的计算 | 第104页 |
5.2.6 热网络模型的搭建 | 第104-107页 |
5.3 基于有限元法的串联磁路混合励磁直线ECB温度场计算 | 第107-111页 |
5.3.1 稳态热计算 | 第108-109页 |
5.3.2 瞬态热计算 | 第109页 |
5.3.3 装置制造工艺对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 第109-111页 |
5.4 串联磁路混合励磁直线ECB的温度场实验测试 | 第111-115页 |
5.4.1 静态温度测试 | 第111-113页 |
5.4.2 瞬态温度测试 | 第113-11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结论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30-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个人简历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