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样品采集 | 第20-2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2页 |
2.2 样品采集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柱样的沉积特征、年代与实验方法 | 第23-31页 |
3.1 剖面沉积特征 | 第23-25页 |
3.2 泥炭柱祥年代学特征 | 第25-28页 |
3.3 样品处理及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3.3.1 泥炭腐殖化度测试方法 | 第28页 |
3.3.2 泥炭中汞含量的测试 | 第28-29页 |
3.3.3 CESM敏感性实验的设计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哈尼泥炭中的气候代用指标特征及意义 | 第31-52页 |
4.1 气候代用指标的变化特征 | 第31-36页 |
4.1.1 腐殖化度的测试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4.1.2 总汞含量的测试结果分析 | 第33-36页 |
4.2 气候代用指标所反映的区域环境变化信息 | 第36-40页 |
4.3 吉林哈尼泥炭气候代用指标的功率谱分析 | 第40-43页 |
4.4 吉林哈尼与贵州草海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对比分析 | 第43-51页 |
4.4.1 草海泥炭记录的环境信息特性 | 第43-46页 |
4.4.2 哈尼泥炭与草海泥炭古环境信息记录的对比 | 第46-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模拟研究 | 第52-59页 |
5.1 敏感性实验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5.2 紫外辐射变化的敏感性实验 | 第56-5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4页 |
后记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