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单菌丝分析平台的构建及其在霉菌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1.1 霉菌概述第12-14页
        1.1.1 霉菌的应用和危害第12-13页
        1.1.2 霉菌的形态和结构第13-14页
    1.2 参与霉菌发育过程的生物小分子第14-17页
        1.2.1 ROS对霉菌发育过程的影响第15-16页
        1.2.2 Ca~(2+)对霉菌发育过程的影响第16-17页
    1.3 霉菌生物活性小分子研究方法及挑战第17-18页
        1.3.1 霉菌生物活性小分子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2 现有方法存在的挑战第18页
    1.4 单菌丝分析的意义和挑战第18-20页
    1.5 单细胞分析方法研究进展第20-22页
        1.5.1 单细胞分析技术第20页
        1.5.2 单细胞分析重要平台第20-22页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22-24页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页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2-24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4-28页
    2.1 实验菌种、试剂与仪器第24-26页
        2.1.1 霉菌菌种第24页
        2.1.2 主要材料和试剂第24-25页
        2.1.3 实验仪器第25-26页
    2.2 实验方法第26-28页
        2.2.1 菌种的保存和活化第26页
        2.2.2 霉菌生长参数测试和结构表征第26-27页
        2.2.3 实验数据处理第27-28页
第3章 电致发光单菌丝分析平台在过氧化氢释放监测中的应用第28-40页
    3.1 引言第28-29页
    3.2 实验步骤第29-31页
        3.2.1 电致发光单菌丝分析平台的构建第29页
        3.2.2 黄曲霉菌丝细胞的培养第29-30页
        3.2.3 实验溶剂配制第30页
        3.2.4 菌丝细胞活力检测第30页
        3.2.5 电化学发光信号检测第30-3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1-39页
        3.3.1 电致发光单菌丝平台检测条件优化第31-34页
        3.3.2 H_2O_2的线性校准曲线第34页
        3.3.3 群体菌丝释放的H_2O_2检测第34-36页
        3.3.4 单菌丝释放的H_2O_2检测第36-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纳米光纤单菌丝分析平台在菌丝胞内活性氧检测中的应用第40-52页
    4.1 引言第40页
    4.2 实验步骤第40-44页
        4.2.1 纳米光纤传感单菌丝平台组成第40-41页
        4.2.2 纳米光纤的制备和表征第41页
        4.2.3 黄曲霉菌的液体培养及检测池的制备第41-42页
        4.2.4 单菌丝体内活性氧的检测第42-43页
        4.2.5 菌丝细胞TEM切片及观察第43-4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4-51页
        4.3.1 纳米光纤探针拉制参数的选定及表征第44-46页
        4.3.2 DCFH-DA对菌丝细胞染色的条件优化第46-47页
        4.3.3 纳米光纤单菌丝分析平台的信号测试第47页
        4.3.4 单菌丝内顶端和非顶端部位的ROS分布第47-49页
        4.3.5 同一节菌丝内不同部位的ROS分布第49-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5章 单菌丝胞内活性氧和钙离子分布与菌丝顶端优势的关联第52-62页
    5.1 引言第52页
    5.2 实验步骤第52-54页
        5.2.1 黄曲霉GZ-6 单菌丝培养方法选定第52-53页
        5.2.2 黄曲霉单菌丝生长曲线测定第53页
        5.2.3 不同时间段黄曲霉单菌丝胞内ROS的含量和分布测定第53-54页
        5.2.4 不同时间段黄曲霉单菌丝内Ca~(2+)的含量和分布测定第54页
        5.2.5 拮抗剂处理的菌丝生长曲线测定第5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4-61页
        5.3.1 获取黄曲霉单菌丝的方法第54-55页
        5.3.2 黄曲霉菌丝生长情况第55-56页
        5.3.3 不同时间段黄曲霉单菌丝内ROS的含量和分布第56-57页
        5.3.4 不同时间段黄曲霉单菌丝胞内Ca~(2+)的含量和分布第57-59页
        5.3.5 拮抗剂处理后对单菌丝生长的影响第59-60页
        5.3.6 ROS和Ca~(2+)调控菌丝细胞顶端优势机理猜测第60-61页
    5.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62-64页
    6.1 主要结论第62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62-63页
    6.3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4页
致谢第74-76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长素响应因子GhARF6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下一篇:信使机制UAV/UGV多点动态集结的协同规划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