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1-16页 |
1.1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技术特点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CFB锅炉技术发展概况 | 第12-15页 |
1.2.1 国外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1.2.2 国内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第二章 410t/h紧凑型CFB锅炉概述 | 第16-24页 |
2.1 紧凑型CFB锅炉机组简介 | 第16-17页 |
2.2 CFB锅炉主要设计参数及整体布置 | 第17-18页 |
2.2.1 锅炉主要设计参数 | 第17-18页 |
2.2.2 设计燃料特性 | 第18页 |
2.3 CFB锅炉系统及关键部件介绍 | 第18-24页 |
2.3.1 CFB锅炉系统 | 第18-19页 |
2.3.2 紧凑型水冷分离器 | 第19-22页 |
2.3.3 对称箭头形风帽 | 第22页 |
2.3.4 飞灰再循环系统 | 第22-23页 |
2.3.5 风水联合冷却冷渣器 | 第23-24页 |
第三章 CFB锅炉冷态调整及热态排渣试验研究 | 第24-28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锅炉冷态试验分析 | 第24-25页 |
3.2.1 空床阻力试验 | 第24页 |
3.2.2 料层阻力试验 | 第24-25页 |
3.2.3 布风板均匀性试验 | 第25页 |
3.3 冷渣器热态排渣试验分析 | 第25-27页 |
3.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烟煤、无烟煤与石油焦混烧热力性能试验研究 | 第28-41页 |
4.1 引言 | 第28页 |
4.2 配煤系统简介 | 第28-29页 |
4.3 燃料及脱硫剂分析 | 第29-30页 |
4.4 锅炉热效率测定 | 第30-32页 |
4.5 锅炉运行 | 第32-39页 |
4.5.1 温度 | 第32-34页 |
4.5.2 汽水系统 | 第34页 |
4.5.3 污染物排放 | 第34-38页 |
4.5.4 灰渣含碳量 | 第38-39页 |
4.6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烟煤掺烧无烟煤及全烧无烟煤热力性能试验研究 | 第41-49页 |
5.1 引言 | 第41页 |
5.2 燃料及脱硫剂分析 | 第41页 |
5.3 锅炉热效率测定 | 第41-44页 |
5.4 锅炉运行 | 第44-48页 |
5.4.1 燃烧系统 | 第44-45页 |
5.4.2 汽水系统 | 第45-46页 |
5.4.3 灰渣含碳量 | 第46-48页 |
5.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石油焦掺烧油页岩热力性能试验研究 | 第49-61页 |
6.1 引言 | 第49页 |
6.2 实炉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 第49页 |
6.3 入炉燃料、脱硫剂化验结果与特性分析 | 第49-52页 |
6.3.1 入炉燃料的掺混及脱硫剂组分分析 | 第49-50页 |
6.3.2 入炉燃料粒度分布特性 | 第50-52页 |
6.4 锅炉热效率测定 | 第52-54页 |
6.5 锅炉运行 | 第54-57页 |
6.5.1 燃烧系统 | 第54-55页 |
6.5.2 汽水系统 | 第55-56页 |
6.5.3 烟气污染物排放 | 第56-57页 |
6.6 灰渣含碳量 | 第57-60页 |
6.6.1 飞灰含碳量高原因分析 | 第57-58页 |
6.6.2 底渣含碳量高原因分析 | 第58-60页 |
6.6.3 床压对灰渣含碳量的影响 | 第60页 |
6.7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七章 锅炉辅机提高燃料适应性的改造措施 | 第61-66页 |
7.1 石灰石输送系统改造 | 第61-62页 |
7.2 增设相变换热器进行烟气余热回收 | 第62-63页 |
7.3 低床压运行风机节能改造 | 第63-65页 |
7.4 适应烟气超洁净排放的措施 | 第65-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7页 |
全文总结 | 第66页 |
未来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