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 绪论 | 第21-27页 |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 二、问题研究现状及其不足 | 第23-24页 |
| 三、本文的篇章结构 | 第24-25页 |
| 四、本文研究的重难点与方法 | 第25-26页 |
|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6-27页 |
| 第一章 列宁国家观的理论基础 | 第27-33页 |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本质论 | 第27-29页 |
| (一)市民社会是认识国家本质的起点 | 第27-28页 |
| (二)国家本质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 第28-29页 |
|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职能论 | 第29-30页 |
| (一)政治统治职能是国家职能的根本 | 第29页 |
| (二)社会管理职能是政治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 第29-30页 |
|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专政论 | 第30-31页 |
|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定位: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治形态 | 第30页 |
|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指向:一种新型民主体制 | 第30-31页 |
|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消亡论 | 第31-33页 |
| (一)国家消亡是政治国家的终极归宿 | 第31-32页 |
| (二)国家权力的历史去向是回归社会 | 第32-33页 |
| 第二章 列宁国家观的具体转变及其表现 | 第33-50页 |
| 一、十月革命前列宁对无产阶级新国家的构想 | 第33-39页 |
| (一)新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 第33-35页 |
| (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实质是新型民主 | 第35-36页 |
| (三)无产阶级专政的俄国形式是苏维埃 | 第36-39页 |
| 二、苏维埃初建时期列宁对其国家构想实现条件的思考 | 第39-42页 |
| (一)组建工农红军捍卫新生苏维埃政权 | 第39页 |
| (二)采取人民直接管理的人民民主国家管理方式 | 第39-41页 |
| (三)确立“苏维埃高于党”的政党关系原则 | 第41-42页 |
| (四)确定以布尔什维克为领导的多党联合执政方式 | 第42页 |
| 三、苏维埃政权巩固时期列宁对其国家构想的调整 | 第42-45页 |
| (一)国家管理方式的调整:从人民直接管理转为人民的间接管理 | 第43-44页 |
| (二)苏维埃政权与党的关系的调整:从“苏维埃高于党”转为党对苏维埃的绝对领导 | 第44页 |
| (三)执政党执政方式的调整:从多党联合执政转向布尔什维克绝对领导的执政 | 第44-45页 |
| 四、列宁晚年对国家政治改革的设想 | 第45-50页 |
| (一)通过改善国家机关运行机制提升人民的主体地位 | 第46-47页 |
| (二)通过明晰党和苏维埃的职权范围建立党政分工机制 | 第47-48页 |
| (三)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形式根除官僚主义 | 第48-50页 |
| 第三章 列宁国家观转变的深层原因 | 第50-57页 |
| 一、帝国主义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急剧变化 | 第50-53页 |
| (一)资产阶级国家民主虚伪性的充分凸显 | 第50-51页 |
| (二)反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机会主义盛行 | 第51-52页 |
| (三)苏俄国家内部意识领域的鱼龙混杂 | 第52-53页 |
| 二、列宁对唯物史观理解的深化与完善 | 第53-57页 |
| (一)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系统阐释与运用 | 第53-54页 |
| (二)明确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践维度 | 第54-57页 |
| 第四章 列宁适时调整国家观的启示 | 第57-64页 |
| 一、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第57-58页 |
| (一)坚持对待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 | 第57-58页 |
| (二)坚持创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 第58页 |
| 二、从实践中提炼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 第58-64页 |
| (一)进一步明确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 | 第58-60页 |
| (二)进一步正确理解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 | 第60-61页 |
| (三)进一步正确理解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治理的关系 | 第61-64页 |
| 结语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