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20页 |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3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物流通道的属性与演化过程分析 | 第20-36页 |
2.1 物流通道的内涵与概念 | 第20-25页 |
2.1.1 物流通道与运输通道 | 第20-22页 |
2.1.2 物流通道的基本内涵与概念 | 第22-23页 |
2.1.3 物流通道与物流网络 | 第23-25页 |
2.2 物流通道的类型划分与功能特征 | 第25-28页 |
2.2.1 物流通道的基本类型 | 第25-27页 |
2.2.2 物流通道的基本特征 | 第27-28页 |
2.3 物流通道系统分析 | 第28-31页 |
2.3.1 物流通道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 第28页 |
2.3.2 物流通道内部系统构成 | 第28-30页 |
2.3.3 物流通道的系统特性 | 第30-31页 |
2.4 物流通道演化过程分析 | 第31-35页 |
2.4.1 微观层面的物流通道演化过程 | 第31-33页 |
2.4.2 宏观层面的物流通道演化过程 | 第33-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区域物流通道内部运行机制研究 | 第36-53页 |
3.1 物流通道内部运行机制的内涵 | 第36-37页 |
3.1.1 运行机制的提出与内涵 | 第36页 |
3.1.2 物流通道运行机制的内涵 | 第36-37页 |
3.1.3 物流通道内部运行机制研究思路 | 第37页 |
3.2 物流通道内部运行的动力机制 | 第37-43页 |
3.2.1 物流通道内部动力机制的内涵 | 第37-38页 |
3.2.2 物流通道系统内部运行的三螺旋框架模型 | 第38-39页 |
3.2.3 内部螺旋体对通道系统的动力作用 | 第39-41页 |
3.2.4 物流通道三螺旋模型运行的动力机制 | 第41-43页 |
3.3 物流通道资源集聚机制分析 | 第43-52页 |
3.3.1 物流通道资源集聚机制内涵 | 第43-44页 |
3.3.2 物流通道的集聚机制 | 第44-45页 |
3.3.3 物流通道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45-48页 |
3.3.4 物流通道与物流网络经济 | 第48-52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52-53页 |
第4章 区域物流通道外部运行机制研究 | 第53-65页 |
4.1 物流通道外部运行机制的内涵分析 | 第53页 |
4.2 区域物流通道的廊道效应分析 | 第53-59页 |
4.2.1 物流通道廊道效应内涵 | 第53-55页 |
4.2.2 物流通道场效应分析 | 第55-57页 |
4.2.3 物流通道廊道效应实现路径 | 第57-59页 |
4.3 区域物流通道与城市群互动耦合机制 | 第59-64页 |
4.3.1 物流通道与产业布局的互动关系 | 第59-60页 |
4.3.2 物流通道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 | 第60-62页 |
4.3.3 物流通道在城市群经济系统中的功能延伸 | 第62-63页 |
4.3.4 区域物流通道与城市群互动耦合运作方式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64-65页 |
第5章 成渝物流通道实证分析 | 第65-85页 |
5.1 成渝物流通道系统分析 | 第65-69页 |
5.1.1 成渝物流通道范围界定 | 第65页 |
5.1.2 成渝物流通道子系统分析 | 第65-69页 |
5.2 成渝轴辐式物流网络的经济性分析 | 第69-78页 |
5.3 成渝物流通道与成渝城市群互动耦合实例分析 | 第78-85页 |
5.3.1 成渝物流通道系统功能拓展分析 | 第78-79页 |
5.3.2 成渝物流通道对1/2节点城市遂宁的经济带动作用 | 第79-82页 |
5.3.3 成渝物流通道与区域经济耦合度测算 | 第82-8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1-92页 |
附录 | 第92-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