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划界的弦理论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相关科学史梳理及概念界定 | 第13-20页 |
一、弦理论的科学史梳理 | 第13-15页 |
(一)从弦理论到M理论 | 第13-14页 |
(二)弦理论的特征 | 第14-15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20页 |
(一)弦理论、超弦理论与M理论 | 第15-16页 |
(二)科学、科学认识论与科学划界标准 | 第16-20页 |
第二章 作为科学的弦理论 | 第20-25页 |
一、“万物理论” | 第20-21页 |
(一)终极的理论 | 第20页 |
(二)唯一的理论 | 第20-21页 |
(三)根本的解决图景 | 第21页 |
二、科学属性 | 第21-22页 |
(一)可证实的预言 | 第21-22页 |
(二)获得间接经验检验 | 第22页 |
(三)满足科学性质与特征 | 第22页 |
三、科学地位 | 第22-25页 |
(一)科学猜想的科学地位 | 第22-23页 |
(二)符合贝叶斯进路 | 第23页 |
(三)模型实在论 | 第23-24页 |
(四)范式转换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作为非科学的弦理论 | 第25-31页 |
一、弦理论的内在缺陷 | 第25-28页 |
(一)分别的有效性 | 第25页 |
(二)非科学的数学形式 | 第25-26页 |
(三)无实在论基础的对偶性 | 第26-27页 |
(四)物理学认知的“二重性” | 第27-28页 |
(五)理论“图景”无力为科学性辩护 | 第28页 |
二、弦理论的外在挑战 | 第28-31页 |
(一)终极理论不可能被发现 | 第28页 |
(二)弦理论不成其为理论 | 第28-29页 |
(三)弦理论与经验实在论不符 | 第29-30页 |
(四)纯粹抽象的方式难以统一自然 | 第30-31页 |
第四章 争论的归纳与分析 | 第31-44页 |
一、争论的归纳 | 第31页 |
二、争论的分析 | 第31-44页 |
(一)终极理论是否存在 | 第31-33页 |
(二)弦理论作为终极理论的唯一性何在 | 第33-35页 |
(三)“四”的统一与“五”的不能统一 | 第35-36页 |
(四)预言抑或妄言 | 第36-38页 |
(五)福音抑或灾祸 | 第38-40页 |
(六)科学实在与弦理论的实在 | 第40-42页 |
(七)科学推论是否是科学 | 第42-43页 |
(八)数学是否是科学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