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1 前言 | 第14-15页 |
1.2 磺胺二甲嘧啶概况 | 第15-18页 |
1.2.1 磺胺二甲嘧啶理化性质 | 第15-16页 |
1.2.2 磺胺二甲嘧啶环境残留 | 第16-17页 |
1.2.3 磺胺二甲嘧啶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Fenton氧化技术 | 第18-21页 |
1.3.1 传统Fenton技术 | 第18-19页 |
1.3.2 类Fenton技术的发展 | 第19-21页 |
1.4 过碳酸钠 | 第21-23页 |
1.5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 第23-25页 |
1.5.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简介 | 第23页 |
1.5.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光催化原理 | 第23-24页 |
1.5.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光催化性能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6 发光二极管LED | 第25-26页 |
1.7 研究意义、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6-29页 |
1.7.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26-28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Fe(Ⅱ)催化过碳酸钠降解磺胺二甲嘧啶 | 第29-46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9-31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2.2 实验过程 | 第31-33页 |
2.2.1 溶液配制 | 第31页 |
2.2.2 磺胺二甲嘧啶降解实验 | 第31-32页 |
2.2.3 磺胺二甲嘧啶降解率及降解变化率的计算 | 第32页 |
2.2.4 分析方法 | 第32页 |
2.2.5 磺胺二甲嘧啶浓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2-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5页 |
2.3.1 比较不同反应体系中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情况 | 第33-35页 |
2.3.2 Fe(Ⅱ)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3 过碳酸钠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36-39页 |
2.3.4 溶液初始pH的影响 | 第39-41页 |
2.3.5 Fe(Ⅱ)/SPC体系中的自由基的确定 | 第41-42页 |
2.3.6 SMT的降解中间产物及途径 | 第42-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MIL-53(Fe)协同Fe(Ⅲ)/SPC光催化氧化降解磺胺二甲嘧啶 | 第46-70页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7-49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47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7-48页 |
3.1.3 光源与反应器的选择 | 第48-49页 |
3.2 实验过程 | 第49-53页 |
3.2.1 MIL-53(Fe)的制备 | 第49页 |
3.2.2 MIL-53(Fe)的表征 | 第49-50页 |
3.2.3 催化活性评价 | 第50-52页 |
3.2.4 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8页 |
3.3.1 X射 线粉末衍射光谱 | 第53页 |
3.3.2 傅里叶红外光谱 | 第53-54页 |
3.3.3 扫描电镜图(SEM) | 第54-57页 |
3.3.4 可见-紫 外漫反射光谱 | 第57-58页 |
3.3.5 MIL-53(Fe)催化性能 | 第58-61页 |
3.3.6 不同反应条件对光催化降解SMT的影响 | 第61-63页 |
3.3.7 MIL-53(Fe)催化机理 | 第63-67页 |
3.3.8 体系光催化机理总结 | 第67-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1 结论 | 第70-71页 |
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