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公共建筑论文--图书馆、档案馆论文

信息化背景下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功能复合化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信息化对图书馆建筑带来的改变第10页
        1.1.2 研究型大学对图书馆提出的要求第10-12页
    1.2 研究对象第12-14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15-18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发展概况第18-34页
    2.1 国外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发展概况第18-23页
        2.1.1 国外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发展基础第18-20页
        2.1.2 国外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发展现状第20-23页
    2.2 国内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发展概况第23-26页
        2.2.1 国内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发展基础第23-24页
        2.2.2 国内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发展现状第24-26页
    2.3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建设发展趋势第26-31页
        2.3.1 形成能够促进知识共享的开放空间第27-29页
        2.3.2 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情境第29-31页
        2.3.3 构建支撑创新科研活动的信息平台第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4页
第3章 信息化背景下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功能特征第34-52页
    3.1 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功能的改变第34-38页
        3.1.1 读者获取信息方式发生改变第35-36页
        3.1.2 馆藏实物与电子信息一体化第36-37页
        3.1.3 使用与管理信息一体化第37-38页
        3.1.4 空间布局开放灵活化第38页
    3.2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图书馆现存问题第38-43页
        3.2.1 藏书区面积过大第38-40页
        3.2.2 阅览区形式单一第40-41页
        3.2.3 咨询服务位置集中便捷性差第41-42页
        3.2.4 公共区设置低端服务环境嘈杂第42-43页
        3.2.5 缺乏创新交往场所和研究学习空间第43页
    3.3 信息化对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发展趋势的影响第43-50页
        3.3.1 馆藏功能复合化第44-47页
        3.3.2 阅览空间多元化第47-49页
        3.3.3 咨询服务便捷化第49-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4章 信息化背景下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功能复合化设计第52-88页
    4.1 构建以“学习中心”为主导的藏书布局模式第52-58页
        4.1.1 采用电动智能密集书库第55-56页
        4.1.2 建立储备书库第56-57页
        4.1.3 布局多样的开架藏书模式第57-58页
    4.2 营造灵活的复合性阅览空间第58-66页
        4.2.1 设置可与书库功能互换的阅览室第60-61页
        4.2.2 设计兼顾隐私性要求的个人阅览空间第61-63页
        4.2.3 趋向多元化空间类型组合第63-66页
    4.3 布局“集中式”和“分散式”相结合的咨询模式第66-68页
        4.3.1“集中式“咨询模式第67-68页
        4.3.2“分散式“咨询模式第68页
    4.4 设计多样化的创新交流学习空间第68-79页
        4.4.1 个人研究学习空间第69-71页
        4.4.2 协作交流的团队空间第71-75页
        4.4.3 多样化交流学习空间布局模式第75-79页
    4.5 整合功能建立整体信息学习网络结构第79-85页
        4.5.1 结合知识交流特征的点线面空间形态第79-81页
        4.5.2 促进协作创新特征的整体组织模式第81-85页
    4.6 本章小结第85-88页
第5章 信息化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综合运用第88-96页
    5.1 项目概况第88页
    5.2 设计构思第88-91页
        5.2.1 图书馆的位置与作用第89-90页
        5.2.2 图书馆的建筑特质第90页
        5.2.3 新老建筑的融合与统一第90-91页
    5.3 建筑设计第91-94页
        5.3.1 建构学习中心为主导的藏书布局模式第91-92页
        5.3.2 打造适宜的复合性阅览空间第92页
        5.3.3 设立多种样式结合的咨询服务模式第92-93页
        5.3.4 营造多样的创新研究学习空间第93页
        5.3.5 构建协作创新的整体信息网络第93-94页
    5.4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结论第96-98页
附录第98-11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6页
致谢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铁离子活化过碳酸钠氧化降解磺胺二甲嘧啶的研究
下一篇:置换蒸煮过程蒸煮终点在线预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