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13-27页 |
1.3.1 相关法律规范研究 | 第13-19页 |
1.3.2 综合医院安全性理论和案例研究 | 第19-26页 |
1.3.3 现存问题分析 | 第26-27页 |
1.4 研究范围 | 第27-28页 |
1.4.1 灾害范围 | 第27-28页 |
1.4.2 医院范围 | 第2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9-32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2-38页 |
2.1 医院环境中灾害类型及特征 | 第32-33页 |
2.2 灾害情境下心理、行为与环境认知 | 第33-35页 |
2.2.1 灾害心理 | 第33-34页 |
2.2.2 行为与环境认知 | 第34-35页 |
2.3 安全性评价 | 第35-37页 |
2.3.1 安全性评价 | 第35页 |
2.3.2 建筑安全性评价 | 第35-36页 |
2.3.3 综合医院救灾安全性评价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综合医院救灾安全性评价体系建立 | 第38-92页 |
3.1 评价体系建立基础 | 第39-40页 |
3.1.1 评价体系设立依据 | 第39-40页 |
3.1.2 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 第40页 |
3.2 评价方法分析 | 第40-41页 |
3.2.1 常见的评价方法 | 第40-41页 |
3.2.2 评价方法选取 | 第41页 |
3.3 评价体系构建 | 第41-43页 |
3.4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43-62页 |
3.4.1 指标选取 | 第43-45页 |
3.4.2 指标描述说明 | 第45-62页 |
3.5 评价体系内容框架 | 第62-63页 |
3.6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3-82页 |
3.6.1 权重计算过程介绍 | 第63页 |
3.6.2 德尔菲法计算权重 | 第63-64页 |
3.6.3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 第64-65页 |
3.6.4 评价体系中各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65-79页 |
3.6.5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汇总 | 第79-82页 |
3.7 评价体系打分标准确定及评价结果说明 | 第82-85页 |
3.7.1 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 第82-84页 |
3.7.2 打分标准和评价结果等级说明 | 第84-8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85-92页 |
第4章 综合医院救灾安全性设计重点及优化策略 | 第92-114页 |
4.1 建筑主体结构抗震性能 | 第92-98页 |
4.1.1 建筑抗震结构体系 | 第92-95页 |
4.1.2 建筑形体规则性 | 第95-98页 |
4.2 建筑隔震 | 第98-101页 |
4.3 建筑内部空间疏散性 | 第101-102页 |
4.4 非结构构件 | 第102-110页 |
4.4.1 非结构部分现存问题分析 | 第103-105页 |
4.4.2 受损原因 | 第105-106页 |
4.4.3 优化策略 | 第106-110页 |
4.5 物资保障能力 | 第110-111页 |
4.5.1 救灾物品、药品及医疗用品 | 第110页 |
4.5.2 应急供电 | 第110页 |
4.5.3 应急供水 | 第110-111页 |
4.5.4 医疗供氧 | 第111页 |
4.6 扩容救护空间预留 | 第111-112页 |
4.6.1 院区内救护场地预留 | 第111页 |
4.6.2 建筑内救护空间预留 | 第111-11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5章 综合医院救灾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以泰州人民医院新区医院建设项目评价为例 | 第114-128页 |
5.1 项目介绍 | 第114-120页 |
5.1.1 区位分析 | 第114-115页 |
5.1.2 新区医院项目概况 | 第115-116页 |
5.1.3 场所现状条件分析 | 第116-120页 |
5.2 各指标评分及原因说明 | 第120-124页 |
5.2.1 强制性指标 | 第120-121页 |
5.2.2 一般性指标 | 第121-124页 |
5.3 救灾安全性评分计算 | 第124-125页 |
5.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25-126页 |
5.4.1 评价结果 | 第125页 |
5.4.2 优化建议和策略 | 第125-12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结论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附录 | 第134-2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0-202页 |
致谢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