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河岸湿生植物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河岸湿生植被带具有稳定河岸以及水土保持的作用 | 第12-13页 |
1.2.2 河岸湿生植被带对悬浮物拦截作用 | 第13-14页 |
1.2.3 湿生植物对污染水体的净化作用 | 第14-15页 |
1.2.4 湿生植物去除土壤氮磷能力 | 第15-16页 |
1.3 河流生态完整性评价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4 湿生植物在河流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5 保护区湿生植物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 | 第18-19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技术路线 | 第19-23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20页 |
2.2 采样样点的选取 | 第20页 |
2.3 各研究样点样方的布设标准 | 第20-21页 |
2.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4.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2.4.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3章 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湿生植物区系分类以及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 第23-4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3.1.1 采样时间 | 第23页 |
3.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23-24页 |
3.1.3 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2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7页 |
3.2.1 长江宜宾至江津段湿生植物的种类组成 | 第24-28页 |
3.2.2 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湿生植物种类数的时间变化 | 第28页 |
3.2.3 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湿生植物的优势种 | 第28-30页 |
3.2.4 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湿生植物群落特征 | 第30-34页 |
3.2.5 宜宾至江津段湿生植物地理成分分析 | 第34-37页 |
3.3 讨论 | 第37-39页 |
3.3.1 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湿生植物丰富程度 | 第37-38页 |
3.3.2 宜宾至江津段湿生植物优势种概况 | 第38页 |
3.3.3 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湿生植物群落特征 | 第38-39页 |
3.3.4 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湿生植物地理成分分析 | 第39页 |
3.4 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基于湿生植物的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河流健度评价 | 第41-53页 |
4.1 数据的获取与研究方法 | 第41-49页 |
4.1.1 数据的获取 | 第41页 |
4.1.2 参考点与受损点的确定 | 第41-42页 |
4.1.3 生物学指数的筛选与确定 | 第42-45页 |
4.1.4 统一量纲和分值的计算 | 第45-47页 |
4.1.5 评价标准的筛选 | 第47-49页 |
4.2 利用湿生植物评价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河流健康度的结果 | 第49-50页 |
4.3 讨论 | 第50-51页 |
4.3.1 参照点选择以及确定标准 | 第50页 |
4.3.2 所选HP-IBI指数的适用性 | 第50-51页 |
4.3.3 生物学指数筛选过程中Pearson相关性分析 | 第51页 |
4.4 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3-55页 |
5.1 结论 | 第53-54页 |
5.2 建议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