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缘起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 研究综述第12-15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2-15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5页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5-17页
        1.3.1 研究方法第15页
        1.3.2 创新点第15-17页
第二章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概述第17-24页
    2.1 中国梦的内涵、特征及时代价值第17-20页
        2.1.1 中国梦的内涵第17-18页
        2.1.2 中国梦的特征第18-19页
        2.1.3 中国梦的时代价值第19-20页
    2.2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理论基础第20-22页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20页
        2.2.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第20-21页
        2.2.3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理论第21-22页
    2.3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现实意义第22-24页
        2.3.1 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第22页
        2.3.2 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第22-23页
        2.3.3 明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奋斗目标第23-24页
第三章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实证分析第24-35页
    3.1 研究设计第24-25页
        3.1.1 研究目标第24页
        3.1.2 研究范围及对象第24页
        3.1.3 研究方法第24-25页
    3.2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现状分析第25-31页
        3.2.1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结构现状分析第25-27页
        3.2.2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内容现状分析第27-29页
        3.2.3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途径现状分析第29-30页
        3.2.4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环境现状分析第30-31页
    3.3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影响因素分析第31-35页
        3.3.1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结构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1-32页
        3.3.2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内容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2-33页
        3.3.3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途径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3-34页
        3.3.4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4-35页
第四章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对策思考第35-41页
    4.1 完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结构第35-36页
        4.1.1“中国梦”教育:理论认知是前提第35页
        4.1.2“中国梦”教育:情感认同是关键第35-36页
        4.1.3“中国梦”教育:自觉践行是归宿第36页
    4.2 丰富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内容第36-38页
        4.2.1 理想教育是前提第36页
        4.2.2 成才教育是核心第36-37页
        4.2.3 创新教育是灵魂第37页
        4.2.4 爱国教育是归宿第37-38页
    4.3 拓宽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途径第38-39页
        4.3.1 课堂教育:搭建“中国梦”教育主渠道第38-39页
        4.3.2 校园文化教育:营造“中国梦”教育主氛围第39页
        4.3.3 社会实践教育:构筑“中国梦”教育主阵地第39页
    4.4 优化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环境第39-41页
        4.4.1 重视学校环境,弘扬优秀筑梦文化第39-40页
        4.4.2 优化家庭环境,营造良好追梦氛围第40页
        4.4.3 完善社会环境,净化整体圆梦场所第40-41页
结束语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附录第45-49页
    1:关于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问卷调查第45-48页
    2:访谈提纲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作者简介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职匹配理念下的大学生职业指导研究
下一篇:需求分析理论下江西省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江西十所高职院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