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近距离煤层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极近距离煤层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矿井工程概况 | 第18-24页 |
2.1 工作面位置及布置方式 | 第18-20页 |
2.1.1 地理概况 | 第18-19页 |
2.1.2 工作面概况 | 第19-20页 |
2.2 地质和水文情况 | 第20-24页 |
2.2.1 煤层特征 | 第20页 |
2.2.2 顶、底板岩层分布状况 | 第20-22页 |
2.2.3 地质构造情况 | 第22页 |
2.2.4 水文地质情况 | 第22页 |
2.2.5 其它地质因素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刀柱法开采煤柱稳定性分析及应力传递规律 | 第24-34页 |
3.1 煤柱稳定性分析 | 第24-29页 |
3.1.1 煤柱承受载荷 | 第24-25页 |
3.1.2 煤柱极限强度 | 第25-26页 |
3.1.3 煤柱稳定性系数 | 第26-27页 |
3.1.4 煤柱塑性区宽度 | 第27-29页 |
3.2 煤柱底板应力规律分析 | 第29-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刀柱采空区下极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结构特征分析 | 第34-52页 |
4.1 覆岩特征分析 | 第34-39页 |
4.2 顶板初次破断极限跨距分析 | 第39-43页 |
4.3 顶板周期破断极限跨距分析 | 第43-44页 |
4.4 顶板破断运动力学分析 | 第44-50页 |
4.4.1 覆岩运动条件下工作面支架承载特征 | 第44-46页 |
4.4.2 覆岩运动模型力学分析 | 第46-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刀柱采空区下极近距离煤层开采矿压显现规律相似模拟 | 第52-74页 |
5.1 相似模拟实验内容 | 第52页 |
5.2 相似模拟实验设计 | 第52-57页 |
5.2.1 模型构建 | 第52-54页 |
5.2.2 相似材料配比 | 第54-55页 |
5.2.3 测点布置 | 第55-57页 |
5.3 相似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 第57-71页 |
5.3.1 采场上覆岩层垮落规律 | 第57-63页 |
5.3.2 采场应力变化规律 | 第63-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六章 刀柱采空区下极近距离煤层开采矿压规律实测分析 | 第74-94页 |
6.1 观测方案 | 第74-76页 |
6.1.1 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观测 | 第74页 |
6.1.2 巷道表面位移变形观测 | 第74-76页 |
6.2 工作面来压特征 | 第76-84页 |
6.2.1 直接顶初次垮落特征 | 第81-82页 |
6.2.2 基本顶初次来压特征 | 第82页 |
6.2.3 基本顶周期来压特征 | 第82-84页 |
6.3 支架工作阻力分析 | 第84-90页 |
6.4 回采巷道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 第90-9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1-9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4-95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