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微乳凝胶外用制剂的制备及药效学评价
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 第10-14页 |
前言 | 第14-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工作 | 第18-27页 |
1、仪器和材料 | 第18-19页 |
1.1 仪器 | 第18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18-19页 |
2、方法与结果 | 第19-24页 |
2.1 利多卡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9-22页 |
2.1.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19页 |
2.1.2 色谱条件 | 第19-20页 |
2.1.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0-21页 |
2.1.4 精密度实验 | 第21页 |
2.1.5 回收率实验 | 第21-22页 |
2.2 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 第22-23页 |
2.2.1 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2.2.2 结果 | 第23页 |
2.3 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 第23-24页 |
2.3.1 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2.3.2 结果 | 第24页 |
3、讨论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利多卡因微乳的制备 | 第27-45页 |
1、仪器和材料 | 第27-28页 |
1.1 仪器 | 第27-28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28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28页 |
2、方法与结果 | 第28-41页 |
2.1 油相的选择 | 第28-29页 |
2.2 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第29-30页 |
2.3 伪三元相图的绘制 | 第30-31页 |
2.4 微乳的制备 | 第31-32页 |
2.5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 第32-34页 |
2.6 利多卡因微乳理化性质考察 | 第34-37页 |
2.6.1 外观性状 | 第34-35页 |
2.6.2 黏度 | 第35页 |
2.6.3 形态观察 | 第35-36页 |
2.6.4 粒径 | 第36页 |
2.6.5 利多卡因微乳的含量测定 | 第36-37页 |
2.7 体外释放实验 | 第37-39页 |
2.8 微乳的初步稳定性考察 | 第39-41页 |
2.8.1 考察项目 | 第39-40页 |
2.8.2 低温实验 | 第40页 |
2.8.3 高温实验 | 第40-41页 |
3、讨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利多卡因微乳凝胶剂的制备 | 第45-56页 |
1、仪器和材料 | 第45-46页 |
1.1 仪器 | 第45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45-46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46页 |
2、实验方法和结果 | 第46-53页 |
2.1 凝胶骨架的筛选 | 第46-47页 |
2.2 卡波姆用量的筛选 | 第47页 |
2.3 微乳凝胶的制备工艺 | 第47-48页 |
2.4 微乳凝胶体外释放实验 | 第48-49页 |
2.5 最优微乳凝胶处方理化性质考察 | 第49-50页 |
2.5.1 外观评价 | 第49-50页 |
2.5.2 黏度 | 第50页 |
2.5.3 pH测定 | 第50页 |
2.6 微乳凝胶的初步稳定性考察 | 第50-52页 |
2.6.1 考察项目 | 第50-51页 |
2.6.2 低温实验 | 第51页 |
2.6.3 高温实验 | 第51-52页 |
2.7 各体系体外透皮吸收的比较 | 第52-53页 |
3、讨论 | 第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第四章 利多卡因微乳凝胶剂的初步药效学研究 | 第56-65页 |
1、仪器和材料 | 第56-57页 |
1.1 仪器 | 第56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56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56-57页 |
2、镇痛作用-热板法 | 第57-60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57页 |
2.2 统计学方法 | 第57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57-60页 |
3、皮肤刺激性实验 | 第60-63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3.2 观察指标 | 第61-62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62-63页 |
4、讨论 | 第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全文总结 | 第65-67页 |
综述 | 第67-82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