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1.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9页 |
1.1.1 自我建构 | 第9页 |
1.1.2 面孔识别 | 第9页 |
1.1.3 面孔整体加工效应 | 第9页 |
1.2 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 | 第9-13页 |
1.2.1 Markus等的自我建构理论 | 第10-12页 |
1.2.2 Brewer的自我建构理论 | 第12-13页 |
1.3 自我建构的相关研究 | 第13-19页 |
1.3.1 自我建构的测量 | 第13-14页 |
1.3.2 自我建构的激活 | 第14-16页 |
1.3.3 自我建构的动态建构性 | 第16-17页 |
1.3.4 自我建构对认知加工方式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5 自我建构对面孔加工方式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 面孔整体性加工的相关研究 | 第19-25页 |
1.4.1 面孔整体性加工的研究范式 | 第19-24页 |
1.4.2 面孔整体加工的理论 | 第24-25页 |
2.问题提出 | 第25-26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5页 |
2.2 选题意义 | 第25-26页 |
3.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假设 | 第26-27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6-27页 |
4.实验研究 | 第27-40页 |
4.1 实验一、自我建构类型对面孔整体加工效应的影响 | 第27-32页 |
4.1.1 实验目的 | 第27页 |
4.1.2 研究假设 | 第27页 |
4.1.3 被试 | 第27页 |
4.1.4 实验设计 | 第27页 |
4.1.5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4.1.6 实验程序 | 第28-29页 |
4.1.7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4.1.8 讨论 | 第31-32页 |
4.2 实验二大学生自我建构的动态建构性 | 第32-36页 |
4.2.1 实验目的 | 第32页 |
4.2.2 研究假设 | 第32-33页 |
4.2.3 被试 | 第33页 |
4.2.4 实验设计 | 第33页 |
4.2.5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4.2.6 实验程序 | 第34页 |
4.2.7 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4.2.8 讨论 | 第35-36页 |
4.3 实验三自我建构启动对面孔整体加工效应的影响 | 第36-40页 |
4.3.1 实验目的 | 第36页 |
4.3.2 研究假设 | 第36页 |
4.3.3 被试 | 第36页 |
4.3.4 实验设计 | 第36页 |
4.3.5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4.3.6 实验程序 | 第36-37页 |
4.3.7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4.3.8 讨论 | 第39-40页 |
5.总讨论 | 第40-44页 |
5.1 自我建构的动态建构性 | 第40-42页 |
5.2 不同自我建构类型对面孔的整体加工效应的影响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6.创新、不足与展望 | 第45-46页 |
6.1 创新之处 | 第45页 |
6.2 存在不足及研究展望 | 第45-46页 |
附录 | 第46-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课题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