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坳陷典型斜坡带构造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1 论文来源及目的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2页 |
1.2.1 斜坡带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创新点 | 第13页 |
1.4 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 | 第13-14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2 关键技术 | 第14页 |
1.5 完成的工作量及取得的成果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3页 |
2.1 研究区构造背景 | 第16-17页 |
2.2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7-20页 |
2.2.1 下古生界-中上元古界 | 第17-19页 |
2.2.2 上古生界 | 第19页 |
2.2.3 中生界 | 第19页 |
2.2.4 新生界 | 第19-20页 |
2.3 构造演化特征 | 第20-23页 |
2.3.1 结晶基底形成阶段 | 第20页 |
2.3.2 地台发育阶段 | 第20-21页 |
2.3.3 褶皱为主局部断裂的发育阶段 | 第21页 |
2.3.4 断陷阶段 | 第21-22页 |
2.3.5 坳陷阶段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冀中坳陷典型斜坡带几何学特征 | 第23-40页 |
3.1 斜坡带的概念及类型 | 第23-32页 |
3.1.1 斜坡带的概念 | 第23页 |
3.1.2 前人分类方案 | 第23-31页 |
3.1.3 冀中坳陷典型斜坡带分类方案 | 第31-32页 |
3.2 文安斜坡几何学特征 | 第32-35页 |
3.2.1 文安斜坡构造位置 | 第32-33页 |
3.2.2 文安斜坡断裂特征及类型 | 第33-35页 |
3.3 蠡县斜坡几何学特征 | 第35-37页 |
3.3.1 蠡县斜坡构造位置 | 第35页 |
3.3.2 蠡县斜坡断裂特征 | 第35-37页 |
3.4 束鹿西斜坡几何学特征 | 第37-39页 |
3.4.1 束鹿西斜坡构造位置 | 第37页 |
3.4.2 束鹿西斜坡断裂特征 | 第37-39页 |
3.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冀中坳陷典型斜坡带运动学特征 | 第40-61页 |
4.1 文安斜坡运动学特征 | 第40-47页 |
4.1.1 文安斜坡平面活动特征 | 第41-46页 |
4.1.2 文安斜坡构造演化分析 | 第46-47页 |
4.2 蠡县斜坡运动学特征 | 第47-53页 |
4.2.1 蠡县斜坡平面活动特征 | 第47-52页 |
4.2.2 蠡县斜坡构造演化史分析 | 第52-53页 |
4.3 束鹿西斜坡运动学特征 | 第53-58页 |
4.3.1 束鹿西斜坡平面活动特征 | 第53-57页 |
4.3.2 束鹿西斜坡构造演化史分析 | 第57-58页 |
4.4 冀中坳陷典型斜坡带的演化规律 | 第58-61页 |
第五章 冀中坳陷典型斜坡带的成因机制 | 第61-69页 |
5.1 冀中坳陷深部构造背景 | 第61-63页 |
5.1.1 力学成因 | 第61页 |
5.1.2 深部背景 | 第61-63页 |
5.2 文安斜坡的成因机制 | 第63-65页 |
5.2.1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 第63-65页 |
5.2.2 成因机制分析 | 第65页 |
5.3 蠡县斜坡的成因机制 | 第65-68页 |
5.4 束鹿西斜坡的成因机制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