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我国的能源生产与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2 核能发展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 | 第14-15页 |
1.2.2 铅冷快堆 | 第15-17页 |
1.3 液态金属腐蚀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17-21页 |
1.3.1 Pb-Bi共晶合金 | 第17-19页 |
1.3.2 液态金属腐蚀形式 | 第19-20页 |
1.3.3 液态金属腐蚀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1.4 结构材料在液态Pb-Bi中的腐蚀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1.4.1 ODS钢在液态Pb-Bi中腐蚀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2 T91钢在液态Pb-Bi中腐蚀研究现状 | 第22页 |
1.4.3 CLAM钢在液态Pb-Bi中腐蚀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4.4 奥氏体不锈钢在液态Pb-Bi中腐蚀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1.5 本论文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28-3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8-30页 |
2.1.1 试验基体材料 | 第28-29页 |
2.1.2 试验用液态Pb-Bi合金 | 第29-30页 |
2.2 焊接及腐蚀试验装置 | 第30-33页 |
2.3 试验方法与过程 | 第33-37页 |
2.3.1 试验方案 | 第33-34页 |
2.3.2 腐蚀试样制备 | 第34-36页 |
2.3.3 液态Pb-Bi合金腐蚀试验 | 第36页 |
2.3.4 试验后样品处理 | 第36-37页 |
2.4 分析检测方法 | 第37-38页 |
2.4.1 SEM和EDS检测分析 | 第37页 |
2.4.2 XRD检测分析 | 第37页 |
2.4.3 OM检测分析 | 第37页 |
2.4.4 扫描探针显微镜检测分析 | 第37页 |
2.4.5 TEM检测分析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热输入对 316L不锈钢焊接接头在Pb-Bi中腐蚀的影响 | 第38-56页 |
3.1 试验过程 | 第38-3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3.2.1 腐蚀表面分析 | 第39-41页 |
3.2.2 母材和焊缝区腐蚀截面分析 | 第41-44页 |
3.2.3 热影响区腐蚀截面分析 | 第44-46页 |
3.3 腐蚀速度分析 | 第46-48页 |
3.4 动态腐蚀机理 | 第48-50页 |
3.5 热输入对焊接接头组织和耐蚀性的影响 | 第50-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316L与310不锈钢焊接接头在动态Pb-Bi合金中的腐蚀 | 第56-75页 |
4.1 试验过程 | 第56-57页 |
4.2 相对流速计算 | 第57-5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7页 |
4.3.1 腐蚀表面分析 | 第58-60页 |
4.3.2 母材区腐蚀截面分析 | 第60-63页 |
4.3.3 焊缝区腐蚀截面分析 | 第63-65页 |
4.3.4 热影响区腐蚀截面分析 | 第65-67页 |
4.4 腐蚀速度分析 | 第67-69页 |
4.5 相对流速对腐蚀行为的影响 | 第69-71页 |
4.5.1 腐蚀层表面三维形貌和粗糙度分析 | 第69-70页 |
4.5.2 相对流速对腐蚀的影响机理讨论 | 第70-71页 |
4.6 316L与310不锈钢焊接接头腐蚀行为对比 | 第71-7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5.1 结论 | 第75-76页 |
5.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