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高能气体压裂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页岩气赋存与运移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水平井压裂裂缝渗流模型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创新点 | 第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页岩气储层及高能气体压裂裂缝特征 | 第20-28页 |
2.1 页岩气藏特征 | 第20-21页 |
2.2 高能气体压裂裂缝特征 | 第21-24页 |
2.3 气体吸附及解吸规律 | 第24-25页 |
2.4 页岩气藏气体流动特点 | 第25-27页 |
2.4.1 Knudsen方程 | 第25-26页 |
2.4.2 不同流动形式数学模型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页岩气藏基质渗流规律 | 第28-35页 |
3.1 气体吸附厚度计算 | 第28-30页 |
3.1.1 有效孔隙半径 | 第28页 |
3.1.2 吸附气体体积 | 第28-29页 |
3.1.3 Langmuir吸附厚度计算方法 | 第29页 |
3.1.4 Polanyi吸附厚度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3.1.5 FHH吸附厚度计算方法 | 第30页 |
3.2 流动区域划分方法 | 第30页 |
3.3 气体质量通量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3.4 表观渗透率计算方法 | 第31-34页 |
3.4.1 单一流动形式表观渗透率 | 第32页 |
3.4.2 考虑孔隙分布的表观渗透率 | 第32-33页 |
3.4.3 考虑吸附影响及孔隙大小分布的表观渗透率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水平井高能气体压裂裂缝网络渗流模型 | 第35-46页 |
4.1 水平井高能气体压裂裂缝渗流物理模型 | 第35页 |
4.2 双孔双渗数学模型建立 | 第35-43页 |
4.2.1 几何模型 | 第36页 |
4.2.2 模型假设条件 | 第36-37页 |
4.2.3 模型构成 | 第37-41页 |
4.2.4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41-43页 |
4.3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建立 | 第43-45页 |
4.3.1 几何模型 | 第43页 |
4.3.2 模型假设条件 | 第43-44页 |
4.3.3 模型构成 | 第44页 |
4.3.4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模型求解及参数分析 | 第46-71页 |
5.1 基本参数整理 | 第46-50页 |
5.1.1 储层及气体基本参数 | 第46-47页 |
5.1.2 吸附层厚度特性参数计算 | 第47-48页 |
5.1.3 微分方程参变量处理 | 第48-50页 |
5.2 吸附厚度计算及流动区域划分 | 第50-54页 |
5.2.1 吸附层厚度变化规律分析 | 第50-52页 |
5.2.2 流动区域划分 | 第52-54页 |
5.3 表观渗透率计算及分析 | 第54-56页 |
5.3.1 表观渗透率参数计算 | 第54页 |
5.3.2 表观渗透率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4-56页 |
5.4 双孔双渗模型求解 | 第56-58页 |
5.4.1 模型整理 | 第56页 |
5.4.2 模型求解 | 第56-57页 |
5.4.3 求解结果 | 第57-58页 |
5.5 离散裂缝模型求解 | 第58-59页 |
5.5.1 模型整理 | 第58页 |
5.5.2 模型求解 | 第58-59页 |
5.5.3 求解结果 | 第59页 |
5.6 模型求解结果对比分析 | 第59-61页 |
5.7 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70页 |
5.7.1 渗透率影响分析 | 第61-63页 |
5.7.2 吸附参数影响分析 | 第63-64页 |
5.7.3 气井产量影响分析 | 第64-65页 |
5.7.4 人工改造区域比例 | 第65-66页 |
5.7.5 储层形状因子影响分析 | 第66-67页 |
5.7.6 人工裂缝形态及数量影响分析 | 第67-70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参与项目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