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8页 |
(二) 选题目的 | 第8页 |
(三)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二) 主要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榆中县公民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 第12-26页 |
一、关于伦理和道德的阐释 | 第12-14页 |
(一) 伦理的内涵 | 第12页 |
(二) 道德的内涵 | 第12-13页 |
(三) 伦理与道德的形成 | 第13-14页 |
(四) 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 第14页 |
二、榆中县传统伦理道德产生的基础与特点 | 第14-24页 |
(一) 榆中县公民伦理道德产生的基础 | 第15-16页 |
(二) 榆中县公民在习俗中体现出的伦理道德特点 | 第16-24页 |
三、研究榆中县公民伦理道德建设的意义 | 第24-26页 |
(一) 榆中县公民伦理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二) 榆中县公民伦理道德培养的特殊性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榆中县公民伦理道德建设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37页 |
一、榆中县公民伦理道德建设成就 | 第26-29页 |
二、市场经济大潮下存在的伦理道德困惑 | 第29-37页 |
(一) 公民核心价值意识迷失 | 第29-30页 |
(二) 财富伦理道德缺失 | 第30-32页 |
(三) 家庭伦理道德失范 | 第32-35页 |
(四) 生态伦理道德薄弱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榆中县公民伦理道德建设滑坡的原因 | 第37-43页 |
一、社会原因 | 第37-39页 |
(一) 道德价值向功利价值转变 | 第37页 |
(二) 社会舆论造成的不良影响 | 第37-38页 |
(三) 网络对伦理道德的负面影响 | 第38页 |
(四) 基层政府管理不力 | 第38-39页 |
二、经济原因 | 第39-41页 |
(一) 拜金主义高涨,消费主义盛行 | 第39页 |
(二) 市场经济的巨大影响 | 第39-40页 |
(三) 贫富差距拉大,道德标准错位 | 第40-41页 |
三、教育原因 | 第41-43页 |
(一) 教育体制不够完善 | 第41页 |
(二) 学校忽视伦理道德的教育 | 第41-42页 |
(三) 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相对落后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解决榆中县公民伦理道德问题的对策 | 第43-50页 |
一、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为公民道德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 第43-44页 |
(一) 以项目建设夯实公民道德建设的物质基础 | 第43页 |
(二) 通过特色产业强化公民道德建设的物质保障 | 第43-44页 |
二、加强文化建设,加大道德教育力度 | 第44-46页 |
(一) 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以道德教育为精髓的校园文化 | 第44-45页 |
(二) 家庭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把爱和教育统一起来 | 第45-46页 |
(三) 大众传媒应积极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 | 第46页 |
三、加强法律体系,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 第46-47页 |
(一) 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激发公民道德自觉意识 | 第46-47页 |
(二) 完善执法监督,健全行政权力制约机制 | 第47页 |
四、树立先进道德典型,发扬伦理道德榜样作用 | 第47-50页 |
(一) 充分发挥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作用 | 第47-48页 |
(二) 社区作为最基层单位要善于发现先进道德模范 | 第48-49页 |
(三) 发挥干部在道德建设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