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个人信息权利化及私法保护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1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2-14页
        1.4.1 研究内容第12页
        1.4.2 研究方法第12-14页
2 个人信息权概述第14-23页
    2.1 个人信息的界定第14-17页
        2.1.1 个人信息的概念与特征第14-15页
        2.1.2 个人信息的类型化分析第15-16页
        2.1.3 个人信息的价值分析第16-17页
    2.2 个人信息权的概念界定及权利构成要素第17-19页
        2.2.1 个人信息权的概念界定第17页
        2.2.2 个人信息权的构成要素第17-19页
    2.3 个人信息权的私法属性第19-20页
        2.3.1 人格权属性第19页
        2.3.2 财产权属性第19-20页
    2.4 私法保护个人信息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20-22页
        2.4.1 私法保护个人信息权的必要性第20-22页
        2.4.2 私法保护个人信息权的可行性第22页
    2.5 本章小结第22-23页
3 个人信息权私法保护的历史沿革及理论依据第23-28页
    3.1 个人信息权私法保护的历史沿革第23-24页
        3.1.1 人格权理论的发展与个人信息权私法保护的兴起第23-24页
        3.1.2 隐私权理论的发展对个人信息权私法保护的推进第24页
    3.2 个人信息权私法保护的理论依据第24-27页
        3.2.1 一般人格权理论第24-25页
        3.2.2 个人信息自决理论第25-26页
        3.2.3 个人信息财产化理论第26-27页
    3.3 本章小结第27-28页
4 个人信息权私法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8-32页
    4.1 个人信息权私法保护的现状第28-29页
        4.1.1 《民法通则》对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现状第28页
        4.1.2 《侵权责任法》对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现状第28页
        4.1.3 《消费者保护法》对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现状第28-29页
    4.2 存在的问题第29-31页
        4.2.1 个人信息尚未权利化第29页
        4.2.2 对个人信息权包含多重法益的认定不足第29-30页
        4.2.3 个人信息的范围界定不明确第30页
        4.2.4 个人信息权被侵犯后难以得到侵权法的充分救济第30-31页
    4.3 本章小结第31-32页
5 个人信息权私法保护的域外考察及对我国的启示第32-38页
    5.1 个人信息权私法保护的域外考察第32-35页
        5.1.1 美国个人信息权私法保护现状第32-33页
        5.1.2 欧盟个人信息权私法保护现状第33-34页
        5.1.3 我国台湾地区个人信息权私法保护现状第34-35页
    5.2 对我国的启示第35-37页
        5.2.1 明确个人信息权的民事权利地位第35页
        5.2.2 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第35-36页
        5.2.3 限制个人信息的使用第36-37页
    5.3 本章小结第37-38页
6 构建我国个人信息权私法保护的建议第38-45页
    6.1 确定个人信息权在民事立法中的独立地位第38-41页
        6.1.1 确定个人信息权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第38-39页
        6.1.2 在人格权法中对个人信息权加以规定第39-41页
    6.2 突破现有民事权利体系的局限为个人信息权提供充分的救济第41-43页
        6.2.1 个人信息权可以突破现有民事权利体系的局限第41-42页
        6.2.2 为个人信息权提供充分的救济第42-43页
    6.3 充分认识个人信息权的多重法益为其建构完备的保护路径第43-44页
        6.3.1 人格属性对财产利益的容纳第43页
        6.3.2 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第43-44页
    6.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碳税立法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网络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