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论网络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6-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2 网络个人信息概述第18-30页
    2.1 网络个人信息的概念界定第18-23页
        2.1.1 个人信息的概念及特征第18-20页
        2.1.2 网络个人信息的概念与特征第20-22页
        2.1.3 网络个人信息与一般个人信息的区别第22-23页
    2.2 网络个人信息的民事权利属性第23-28页
        2.2.1 网络个人信息的人格权属性第23-25页
        2.2.2 网络个人信息的财产权属性第25-28页
    2.3 网络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必要性第28-29页
        2.3.1 保护个人人格权益的需要第28页
        2.3.2 保护个人财产权益的需要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 我国网络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30-37页
    3.1 我国网络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现状第30-33页
        3.1.1 对网络个人信息的侵权责任法保护第30-31页
        3.1.2 对网络个人信息的合同法保护第31-32页
        3.1.3 其他民法规范对网络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第32页
        3.1.4 有关司法解释对网络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第32-33页
    3.2 网络个人信息民法保护存在的问题第33-35页
        3.2.1 网络个人信息尚未权利化第33-34页
        3.2.2 侵权责任法保护模式单一第34页
        3.2.3 网络个人信息财产利益的保护规定空白第34-35页
        3.2.4 合同法之格式条款保护规定模糊第35页
        3.2.5 缺乏网络个人信息的民事专门立法第35页
    3.3 本章小结第35-37页
4 大陆法系国家(地区)关于网络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现状以及对我国的借鉴第37-41页
    4.1 大陆法系国家(地区)关于网络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现状第37-39页
        4.1.1 德国第37-38页
        4.1.2 日本第38页
        4.1.3 我国台湾地区第38-39页
    4.2 对我国的借鉴第39-40页
        4.2.1 具有科学的网络个人信息损害赔偿保护模式第39页
        4.2.2 具有明确的网络个人信息主体范围第39-40页
        4.2.3 具有统一的网络个人信息立法保护模式第40页
    4.3 本章小结第40-41页
5 完善我国网络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对策第41-48页
    5.1 将网络个人信息权利化第41-42页
        5.1.1 确立网络个人信息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第41-42页
        5.1.2 认定网络个人信息为一项人格权第42页
    5.2 明确网络个人信息侵权责任法保护的责任分担模式第42-45页
        5.2.1 构建网络个人信息侵权责任体系第42-43页
        5.2.2 确定网络个人信息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第43页
        5.2.3 规范网络个人信息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第43-44页
        5.2.4 建立损害网络个人信息财产利益的责任承担标准第44-45页
    5.3 明晰网络个人信息的格式条款保护规定第45-46页
        5.3.1 强化网络个人信息格式合同订立之规定第45页
        5.3.2 优化网路个人信息格式合同履行之规定第45-46页
    5.4 以私权保护为中心制定网络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6-47页
    5.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个人信息权利化及私法保护研究
下一篇:非婚同居法律问题研究